高考作文、中考作文 ,只要尘埃落定,就会片刻化为全民话题。
陕西2024年中考作文题,在已经出炉的诸多作文题中,别具特色,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其新颖用“心”之处主要有二:一是“题缘境生”:命题者以虚拟情境来导引派生作文题目,起于“亲子关系”这一日常话题,阐于“亲子关系的现状素描”,即关系之“畅与阻”,落于“你向往的亲子关系”,题目的产生自自然然地因生活而来,应生活的“真实问题与真实痛点”而生,不悬空拟题,以中学生的生活为写作背景,让人人有话可说,有材可选,有料可用。
二是“文体突破”:相对于以往大多只能写记叙文的命题时代,此次命题在“文体要求”上,不只是概念性地宣扬“文体自由”,即文体自选;更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与胆识,比如:考生可以写书信,可以写访谈稿、辩论稿,甚或可以写“独幕剧本”,虽说这些新的文体选项,在现行的实际教学中,大多学校恐怕都鲜有触及,不曾扎实训练。不过,不得不称道的是:哪怕有几位或一位考生其所愿所长是在这新的文体方向上,这种新命题思路的解放 ,之于他们就是一次莫大的尊重与成全;而之于命题本身,则是一次可贵的突破与跃升。
以上两点,最大程度地向考生释放了真诚与善意。当人人都无表达障碍时,真正的考验就到来了:怎么写好,又如何写出新意?写出水准?中考在当下,是一种面向高中升学的选拔性考试,阅卷者又如何裁定考生作文的高下之分呢?
评过该命题的最大特点之后,笔者最想做的事则是化身考生,躬身入题,考生该如何立意?正所谓“意高文自胜”,立意高远,文章自然胜出。平日写作是“表达自我”,可以尽可能地“独抒性灵”,哪怕你的认知与观点不够主流;可中考写作当是“传达自我”,传达则意味着写作者应该有极强的“对话意识”“读者意识”,要明白自己的想法、看法、主张、态度、立场、价值观,是否能得到阅卷者的认可认同,继而是赢得欣赏与感佩。获得认可认同要靠写出“共识”,赢得欣赏感佩要能写出“独识”,只有共识则可亲;仅有独识亦可敬;既有共识,又有独识 ,则可亲又可敬,当是此次作文期待的一流之作。
笔者愚笨,也愿尝试拟写几个立意角度,博大家哂笑。
一是写出“共识”性立意:比如,立意为“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场双向奔赴”,强调不能只是一味地单向要求父母去倾听自己、理解自己、满足自己,更要努力设身换位思考“为人父母”的诸多艰辛与不易,尽管这种换位很难,因为“养儿方知父母恩”。所以,对考生而言,恐很难在这个点上写出真切动容的文字,但考生的认识里有无这样的意识,则很重要。没有,就自我小我;有,则格局立现,高人一等。
二是写出“独识”性立意:比如,可以有两个方向与角度。一是或谈论或讲述“父母懂自己不够”的看法、故事,即“白天不懂夜的黑”:笔下的亲子关系可能是父母属于偏专制的、控制的、霸道的,多打着“爱的名义”绑架了孩子一路成长的独立意志,孩子属于长期被忽视的一方;二是阐发或记录“自己懂父母欠缺”的看法、故事,即“父母,熟悉的陌生人”:笔下的亲子关系可能是自我属于被宠溺娇惯的一方,使得自己长期唯自我中心、个人至上、目中无人,父母不当的育人观,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这一类立意,虽说写得不够“大我”,但足够真实。向内倾听,也同样可以引人共鸣。
三是写出了“共识×独识”性立意:比如,回读作文题目前的引言,特别是模拟当下“亲子关系的真实现状”时的那些孩童口吻,无一不让人觉得:彼情彼境就发生在你我的家庭,又貌似就上演于昨天或某日上午的茶余饭后。家长与子女之间是最亲的人,血浓于水,可心理上却有着最深的“沟”。父母爱子女倾尽心血,却常常换来子女的“难言之苦”。我们习惯称这样的“不懂”为“代沟”。代沟现象,自然非今日才有,古已有之;也非一时一家所独有,而为家家所共有。那问题症结何在?我想,正在于双方思想的未能同步迭代与进化。做父母的总是“习惯性俯视子女”,最终导致无视子女;做子女的,又常常“条件性反对父母”,以致也无视父母。双向沟通与奔赴的渠道、大道就这样被瞬间中断。其实,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尊老是有着根深蒂固的优良传统的,要说做得不足不好的当是“看见儿童”。所以,做父母的还是要多一些“看见儿童与发现儿童”,主动俯下身子,以儿童之眼去审视儿童世界,与世推移;做子女的也应该多一些包容与等待,多一些走近与敞开心扉的沟通,多一些与时俱进地“帮助父母”走进新时代的良言与善举,不可动辄粗暴地关上“沟通之门”,任亲子关系无声受损而罔顾。
写作是对话的艺术,无外乎内视与外观两个对话维度。向外,即对话社会与世界,向内即对话心灵与自我。
历数细思陕西近几年中考作文,内外视角可谓兼而有之。今年,更关注内视内省,倾听内心,向内表达,这是很好的取向与导向,人 ,最终要认识自己;而最难的也是认识自己。(作者:西安高新区第三初级中学 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