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郭子荻)在聚光灯照不到的角落,她用热爱坚守。“教师这个身份对我而言,是生命的分量。”她是石晶,一名中学教师,一位教练员,也是国际篮联认证的裁判员,更是百余名青少年球员口中的“姐姐”。
从球场到哨位再到教师:换一种方式奔跑
“总有人说教育者的成就是用粉笔‘画’出来的,可他们看不见这条路上浸着跟腱断裂时的冷汗,铺着二十载春秋的坚守。”石晶抚摸着笔记本上细密的批注,点点滴滴书写着对篮球的热忱与执着,如今成了她带给学生最动人的育人教案。“我和我的学生共同解着两道题——如何让篮球成为成长的跳板,怎样使课堂变成人生的赛场。”
石晶的成长轨迹刻满了女性的坚韧。20世纪90年代,石晶的母亲是一名篮球教练,曾带领球队赢得全省冠军。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少年时的石晶便已明白:唯有坚守热爱,才能将热爱与坚守一步步走下去。这份认知,最终化作她“三重身份”的坚守——以教师身份传道授业,以教练身份悉心指导,以裁判员身份公正判罚。
作为前篮球运动员,石晶的转型始于大学时期一个朴素的愿望:“我只是想换一种身份留在篮球场上。”
“教师这个身份对我而言,责任重大。它让我深刻理解到育人的意义非凡,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们搭建更高的平台,让他们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再因外界因素受限。”近日,身兼篮球教练和中学教师双重身份的石晶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她对教育事业的初心与坚守。
谈及与学生孙嘉雯的故事,石晶的言语中充满温情。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研一的孙嘉雯,是石晶的“篮球弟子”之一。“嘉雯是个非常有天赋和潜力的孩子,她对篮球的热爱与坚持让我感动,但经济条件可能成为她前进的阻碍。我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为此,石晶不仅赞助了她的比赛费用,更在生活中像母亲一样照顾她的起居与情绪。如今,看到孙嘉雯在学业与篮球领域持续突破,石晶深感欣慰。
这份“不让经济条件耽误孩子未来”的信念,源于石晶的家庭教育。她的母亲同样是一名篮球教练和教师,从小便向她传递“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贫困放弃梦想”的理念。“母亲对学生无私的付出深深影响了我。她教会我因材施教,用关爱与耐心托举学生的成长。”石晶坦言,母亲的敬业精神与教育智慧贯穿了她的职业生涯。从教学方法到育人态度,她始终以母亲为榜样,致力于为更多孩子铺就通往梦想的道路。
2011年备战国际级裁判考试期间,石晶遭遇职业生涯最大危机:跟腱部分断裂。医生建议立即手术,她却将伤腿绑成“木乃伊”完成比赛任务。“落地时脚是麻的,但心里的哨声不能停。”
从最初因为兴趣选择篮球到最后带领球队赢得全国冠军,这期间的艰苦与努力不言而喻。在队员眼中,她总是严厉,甚至不留情面,有时说话会像尖刀一样直戳人心但她也会为队员拭去脸上的汗水眼角的泪水,会关心队员的心理状况,会关心队员穿的暖不暖,像大姐姐一样陪伴在队员的每一个喜怒哀乐。
在赛场上,她是雷厉风行的教练员。“练了篮球之后,才愈发感受到篮球的魅力,篮球是体能与智慧的凝练,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更是重中之重。”这是她执教20年以来最为深切的感受。在母亲眼里,她是执着的让人心疼的女儿,当热爱的天秤向一边倾斜那注定会有牺牲,“即使身体痛到不行,她都坚持上场执教”,无论当下如何,她都会义无反顾的选择自己的热爱。
离开铁饭碗的人
2015年,石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公职全身心投身篮球事业。这个被家人反对的“疯狂选择”,源自她对陕西青少年篮球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对篮球的热爱,想用自己的专业帮助到更多热爱体育的孩子,在全国女子篮球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裁判生涯赋予她独特的全局视角,将"即时判罚"转化为"动态教学"——每个技术动作分解为可量化的训练单元,每次战术失误转化为情景教学案例。
教师的身份让她更加理解“教书育人”的意义,在她眼中:“真正的教育者,既要看得见篮筐的高度,更要读得懂少年的心事。”
教练员的角度让她更加感悟竞技体育的魅力,她像海绵一样在赛场上汲取,回到训练场反哺她的孩子们。
教育者的温度:场上的严厉与场下的关怀
“刚随石晶教练从河南转训陕西时,水土不服和训练体系差异让我特别焦虑。”主力队员赵菲坦言。这位跟随石晶三年的2007年运动员,如今已成为队伍的中坚力量。谈及转变,她将成长归功于教练独创的“严管+厚爱”“科学+求精”双培养模式。
在严格提升训练纪律的同时,石晶将“为集体荣誉而战”的责任意识注入日常训练,通过科学化配比与架构,全方位打造“高水平校园运动队”。赵菲透露,教练常以幽默方式化解压力:“她既是训练场上的‘鹰眼’,又是宿舍里的‘段子手’,让我们明白竞技体育需要‘遇强则强’的生存哲学。”
针对年轻运动员的心理波动,队伍形成了特色应对机制。“教练鼓励我们建立‘情绪处理三步法’——自我沉淀、同伴疏导、主动沟通。”赵菲表示,这种“成长型压力管理”显著提升了队员的独立性。在突破体能瓶颈期时,教练量身定制的“鼓励方程式”与队友的即时反馈形成正向循环,助她不断提升运动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队伍创新实施的“学业+竞技”双轨制初见成效。通过碎片化时间管理和“以赛代练”的实践教学,科学调整学业与训练的模块配比。“姐姐要求我们做‘握得住钢笔也拿得起杠铃的新运动员’。”赵菲说,这种将竞技传承与学历提升结合的发展路径,让队员明确了“职业运动员—高校深造—反哺基层”的生涯规划。
"孩子们叫我'姐姐',就不能只当教练。"她会记住每个队员的伤病,为他们对接医生;在文化课学习时陪伴左右;更把篮球场上磨练出的"读心术"用于心理辅导。篮球馆的电子钟指向23:00,张贺玥在做治疗时,石晶弯腰调整着她护踝的角度,战术背包里滑落出一本活页本——左侧贴着高三课程表,右侧列着体能训练计划,夹层里还塞着伤病治疗计划,她的笔记本里详细记录着每一个队员的康复笔记。"我送你去针灸,路上背英语范文。"这句话已成为队员们最温暖的日常。
“‘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是姐姐8年来对我训练乃至生活的关切,从场上到场下,从训练到日常,她面面俱到,细致入微。记得高三课业和训练双重压力下,她会提前帮我们安排和协调好许多问题。课程训练要两手抓,姐姐就会每晚给我们安排好补课的时间,提前跟学校的老师协调沟通,合理安排时间进度。伤病治疗要及时,姐姐就会提前去跟体科所和康复中心的医生联系治疗时间。训练休息要合理,姐姐更是自己开车接送我们。在不放假的传统节假日里,姐姐都会带我们回家感受家庭的温暖氛围,来安抚我们的思乡之情。”张贺玥告诉记者。
采访结束时,石晶正指导小球员进行攻防演练。场边队员边拉伸边回看比赛录像,部分队员仍在加练。当记者问及如何克服遇到的困难时,她摸了摸胸前的哨子:“裁判的权威不在于哨子,而在于每个判罚都经得起慢镜头回放。人生也是如此。”
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二十年前那个在场边记笔记的年轻女警,又像未来某日国际赛场上执裁的飒爽裁判。在篮球世界的坐标系里,她始终相信:真正的热爱与坚守,从不需要身份注解。
记者手记
在这个习惯用标签解构一切的时代,石晶的故事呈现出罕见的丰富肌理:教师、公务员、裁判员的三重身份,女性在男性主导领域的突围……当我们放下“女裁判”“体制内辞职”这些猎奇视角,真正震撼的是一个人如何用二十年将热爱淬炼成一柄专业的利刃——这或许才是破除所有偏见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