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一位老师的55本捐书 从“小火花”到“大火炬”

一位老师的55本捐书 从“小火花”到“大火炬”

2025-04-23 16:52:44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吕云涛)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中获取新知识。4月22日,西安市黄河中学党总支书记刘百亮和高二年级的学生代表围坐在学校图书馆里,欣喜迎接“世界读书日”,积极开展“旧书新知·书香西安”全民阅读活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拳拳之心,一张张青春的脸庞,围坐在一起的师生们,有沙沙的翻书声,有低声高语的抒发,更有语重心长的教诲。安静的环境里,涌动的是知识的澎湃力量。

故人旧书  一份珍贵的礼物

与普通的旧书不同,黄河中学师生们手中的书本有着一种特别的重量。它是黄河中学教师王梅君捐赠的。1994年9月,王梅君老师从黄河中学退休。作为数学老师,她工作了近40年,一直热爱读书,热爱文学。为此,她买了许多书籍充盈自己的精神。王梅君的女儿田女士回忆说,她原来的寒暑假都是在阅读中度过的,这都是母亲要求的。《青春之歌》《红日》托尔斯泰、高尔基……充盈着她的整个假期。“母亲是一个教书即生活,生活即教书的一个人。教书和生活不能分开,一心扑在学校教学上。”田女士对记者说。在图书还不是很普及的年代,有一次,西安市教委组织了一批教师去各中学检查图书馆,检查中,有位老师问道,有《叶圣陶文集》?管理员鲍老师回答:“有!”在书架上,一整套二十多册的《叶圣陶文集》赫然在目。发问老师感叹道:“黄河中学有一部《叶圣陶文集》不容易!”田女士说,其实,这套《叶圣陶文集》是母亲在逛新华书店时,介绍给管理员鲍老师买的。2020年,王梅君故去之前,她多次催问家人,“整理一下我的书,尽量多捐给学校图书馆。学生们的父母都在忙工作,没有时间逛书店。”2021年9月,家属将她珍藏的中英文书籍打包整齐,捐赠给她奉献一生的黄河中学。

黄河中学有着67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图书馆近10万册藏书。但王梅君老师捐赠的书无疑是最特别的。虽然只有55本书,学校专门制作了一个书架摆放。上边有王梅君老师的简介和她手写的捐书清单。

手捧王梅君老师捐赠的书,刘百亮说,我深深感受到王老师对学校的深厚情感,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这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的教育家精神。“王老师能将一生保存的书捐出来,一定是她所珍视的,也希望这些书能影响我们的师生。”

黄河中学青年教师冯长安表示,王老师是一位特别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校发展,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优秀的老师。她希望我们从捐赠的书中获取养分,获得力量。“王老师捐书,传播的不光是书的内容,传递的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如果以后参加工作,我将每隔一段时间去找寻好书,然后把它收藏起来,不间断地捐给母校。”学生代表们动情地说道。

黄河中学办公室主任白沉君说,王梅君老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小火花”,我们将把它燃烧成一个“小火炬”。

旧书新知  满满的家国情怀

“旧书新知·书香西安”是推动“书香城市”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抓手。从1月份开始,西安市新城区发挥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禀赋的作用,不断让有价值的旧书回到流通体系,实现绿色共享和资源节约利用。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交流会一开始,刘百亮就问同学们。他以《平凡的世界》为例,分享了主人公的自强自立和奋斗精神。“我们当时的高考在7月份,热得受不了,就用湿毛巾擦把脸,继续答卷。”刘百亮说,无论环境怎么变,但精神是不变的。如同书籍,书变旧了,但精神依然是新的。“我想,读书至少有三个好处: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升素养。”

冯长安说,王梅君是一位数学老师,但她留下的书有古诗文类,现代文学类的,还有工具类的,这说明她在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只有提高我们的认识,我们才能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宽广。”

白沉君说,书一遍一遍地读,会有不断的认识。

“小学的时候读《城南旧事》,觉得是一个悲凉的故事。现在再读,觉得暗含了作者对社会偏见的批判。”高二1班的李科蓉同学说。

“前段时间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对应我们的学习,我觉得这是一本针对精神内耗的书,我努力要让自己变得内心强大。”贺岁同学说。

虽然有年龄的差距,但因为书,师生们的交流充满了真诚和共鸣。在交流环节中,白沉君告诉大家,黄河中学已故老师李冠宇委托家属将把自己珍藏的550本杂志创刊号捐献给学校。听闻此消息,同学们再次为黄河中学老师们的家国情怀感动。

风行草偃,厚德载物。老师是学校的灵魂,高二1班的高博远同学对记者说,“有这样的好老师,是我们的幸运。我们能做的,就是向他们学习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故人旧书,精神斯新!

(编辑:舒悦峰)

(责编:荆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