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王顺)“原来茶叶里能开出金花!”“这块茶砖比我爷爷年纪还大!”4月26日,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内,50余名“三秦学生记者”穿梭在千年茶香中。西安市浐灞第三小学“名校+”的师生们将思政课堂搬进茯茶非遗一线,通过“触摸历史+实战采访”解锁传统文化密码,在青砖金花间书写新时代少年的文化担当。


博物馆里的“时空对话”
走进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一块碳化的宋代茯茶砖成为课堂“教具”。思政教师杨帆指着茶砖上的金花菌丝问道:“这和你们科学课培养的菌落像不像?”从“丝路黑黄金”到“乡村振兴金叶子”,解说老师以茯茶千年蝶变为线索,串起茶马古道的驼铃声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机械轰鸣。

非遗展演区掀起阵阵惊叹。长嘴壶茶艺师手腕轻旋,滚水如银练入杯;皮影戏《东郭先生》幕布后,非遗传承人十指翻飞,让纸偶“活”了起来。五年级14班张格芝举着采访本追问:“您练了多久才能让驴子踢腿?”得知每个动作需苦练一年,她感慨:“原来非遗不是魔法,是汗水浇灌的花!”

“采访不是‘小大人’表演,要问出烟火气里的真学问!”指导老师党运发出行动指令。10组“三秦学生记者”带着“非遗如何年轻化”“传统技艺为何不能丢”等命题,展开实战采访。

面对茯茶匠人布满老茧的手,学生抛出犀利问题:“机器制茶又快又好,为什么坚持手工?”老师傅轻抚茶砖答道:“金花菌是有灵性的,手掌的温度、揉捻的力度,都是机器算不出的‘茶魂’。”

五年级11班郭琦跃在活动中,不仅系统学习了茶艺知识,更被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震撼,他感叹:“中国茶艺博大精深,非遗比想象的更有趣!”


“学生们展现了‘记者’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担当。”浐灞三小“名校+”大队辅导员倪晓娟表示,这场特殊的思政课让学生们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与积极性。他们认真观察、仔细记录、积极提问,充分发挥了“三秦学生记者”的专业素养。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