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AI赋能基础教育:智能课堂开启小学生科技启蒙新篇章

AI赋能基础教育:智能课堂开启小学生科技启蒙新篇章

2025-05-19 11:30:56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薛红红 郭子荻)在技术浪潮席卷全国教育的今天,一所小学的教室里正发生着微妙却深刻的转变:教师不再站在讲台前单向输出知识,而是穿梭于学生小组之间,与少年们共同讨论如何用AI工具模拟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千年前的场景在这一个与现实相碰撞。近日,记者走进西安经开第十小学,实地探索在AI技术下的真实变化。

走廊上,两名学生兴奋地探讨着“珠穆朗玛峰到底有多高?”,课本的知识与思维主观能动性的边界在此消融。这场变革的背后,是教育者对"AI+"时代的清醒认知——技术不是替代人类的对手,而是重塑教育生态环境的伙伴。

顶层设计:从技术恐慌到共识共建

"教育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西安经开第十小学党支部书记明坤坦言,学校起初成立数智工作室时,面对的不仅是技术空白,更有教师群体的认知焦虑。为此,学校为教师开展系统化培训:邀请西北工业大学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为大家进行集中培训,形成"AI教育"战略——工具筛选机制确保知识正统性,分级培训体系让老教师也能掌握智能备课方式。

这种战略定力在学科融合中结出果实。当语文组用文本分析工具带学生解码《红楼梦》的叙事结构,科学教师借助卫星遥感数据告诉孩子们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时,传统课堂的学科壁垒正在消解。学校跨学科融合教育,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模拟社会小课堂”,让知识获取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建构。课堂上引入人工智能软件后,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二年级二班郭俊泽兴奋地告诉记者:“AI太神奇了!它不仅能帮我批改作文,还能教我画画!”另一位学生则说:“我最喜欢用AI上科学课,它能让我‘看到’细胞的结构,就像在显微镜下一样!”更有孩子脱口而出“豆包”这样的AI工具名称,说明人工智能早已悄然融入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

打破教学思维模式:从标准灌输到点亮思维火种

在AI助学工具的加持下,教师开始尝试"问题驱动式"教学改革。教师不再布置机械的练习题,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AI打破与课本文字之间的壁垒,做“看得见、摸得着”的课堂。

这种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老师们设计出更灵动的课堂,将AI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让孩子们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者。西安经开第十小学教务主任甘海润表示:“教师的价值,在于AI虽能提供看似全面的解答,但现实世界没有绝对完美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洞察真实世界中的复杂与不完美。AI的出现对孩子而言犹如‘降维冲击’,无论是小升初还是初升高,都极具意义,能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就认知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这是传统教育难以企及的。”

二年级四班杨若琰家长向记者分享:“AI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让孩子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孩子通过AI工具学习编程和绘画,创造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外,许多家长提到,AI虚拟实验室和元宇宙课堂让孩子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人文坚守:在人机协同中培育完整人格

面对"AI是否会让教师失业"的社会焦虑,明坤书记强调教育的人文内核不可替代:当学生与DeepSeek辩论哲学命题时,教师的价值在于带他们辨析逻辑背后的价值取向;当智能系统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时,班主任仍在深夜倾听少年的成长烦恼。"技术能计算知识图谱的缺口,但修补心灵裂缝的永远是人。"

站在教室走廊,透过窗户看向教室,甘海润用AI技术重现李时珍的画像,这场穿越千年的对话,我们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奇观,而是技术理性与教育温情的共生景观。当教师学会在虚实交融中守护教育的本质,当学生在人机互动中保持批判性思考,这场静默的变革或许正在回答钱学森之问: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有多先进,而在于我们是否能用好技术,让教育回归点燃智慧的初心。

(编辑:舒悦峰)

(责编:张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