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阮班慧)近日,15岁的中学生小狄,考试失利后与闺蜜关系疏远,情绪逐渐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最终被确诊为抑郁症。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她已饱受入睡困难的折磨。深夜里,即便身体疲惫不堪,她仍辗转反侧数小时难以入眠,甚至出现胸口憋闷、精神恍惚,产生自杀念头。无独有偶,36岁的刘先生在喜得二胎后,因工作压力巨大,近半年来总是凌晨三点醒来,再也无法入睡。伴随而来的情绪问题,使其被诊断为“抑郁症伴慢性失眠”。
这两起睡眠健康问题引发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专家的关注,专家提醒,早醒、入睡困难等睡眠异常,可能是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早期信号,然而许多睡眠障碍患者对此却浑然不觉。
医学专家解释,失眠症状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晨间早醒等。当失眠症状达到疾病诊断标准,并引起痛苦、导致功能损害,且排除其他因素影响时,即为失眠障碍。研究显示,40%-92%的失眠由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直接引发,全球约1/3的人存在失眠症状,其中约50%为慢性病程。焦虑会让人睡前胡思乱想,抑郁则常导致凌晨惊醒,两者与失眠形成恶性循环。同时,长期失眠会致使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加重抑郁和焦虑,加速认知功能衰退。
失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难、易醒、早醒、梦多等,每周超3晚,连续3个月就可能达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其中认知行为治疗为首选。需要特别警惕的是,褪黑素保健品、酒精助眠、白天过度补觉等方法不仅无法有效改善睡眠,还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专家提醒,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入睡困难、长期早醒,或伴有情绪失控、身体不适、生活功能受损、危险行为等情况,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依据《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三版》诊断标准,慢性失眠症需同时满足多项条件,公众可据此初步判断自身睡眠状况,重视睡眠健康。
慢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
依据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3)诊断标准(必须同时符合A-F)
A.患者报告,或患者父母或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存在下列 1条或以上:
①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30 min)。②睡眠维持困难(觉醒次数>2次)。③比期望的起床时间醒来早(比预计起床时间早 1小时)。④在适当的时间点不肯上床睡觉。⑤没有父母或照顾者干预难以入睡。
B.患者报告,或患者父母或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存在下列与夜间睡眠困难相关的1条或以上:
①疲劳或萎靡不振;②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下降;③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④情绪不稳或易激惹;⑤日间瞌睡;⑥行为问题(比如:活动过度、冲动或攻击性);⑦动力、精力或工作主动性下降;⑧易犯错或易出事故;⑨对自己的睡眠质量非常关切或不满意。
C.这些睡眠/觉醒主诉不能完全由不合适的睡眠机会(如充足的睡眠时间)或环境(如黑暗、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
D.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至少每周出现3次。
E.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F.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不能被其他的睡眠障碍更好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