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刘美)七月流火,毛乌素沙地热浪袭人。走进陕西正能益森生态环境有限公司位于神木市中鸡镇的300亩红松苗木基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格外醒目——整齐排列的樟子松嫁接红松苗迎风挺立,新嫁接的嫩芽正舒展身姿,向着蓝天奋力生长。
在一片已经结果的嫁接红松示范园内,下层樟子松枝干遒劲,上层红松枝叶繁茂,松果长势喜人。“这些嫁接仅三年的红松已经结果,在东北原生地至少需要十年才能挂果!”公司负责人刘奋雄轻抚着一株三米多高的红松,六个饱满的松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嫁接口处樟子松砧木与红松接穗已完美融合。
沙地上的“黄金组合”
“樟子松具有极强的抗旱、耐寒、耐贫瘠特性,是治沙造林的主力军。而红松不仅木材优质,其果实更是珍贵的干果,经济价值极高。”神木市林业局林草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任会军向记者介绍:“樟子松发达的根系能深入地下数米,穿透干沙层寻找水源,恰好弥补了红松在沙地生长的短板。”
这一创新实践源于2019年榆林市科技奖的颁布。当时榆林市林科所的“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一等奖,让深耕林业二十余年的刘奋雄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东北红松籽市场价每公斤超过60元,而我们拥有160万亩樟子松人工林,若能嫁接成功,生态林就能变为经济林。”经过深入调研,他们了解到东北地区早在1964年就已开展樟子松嫁接红松的技术研究,技术十分成熟。
说干就干,2020年春天,第一批3万株红松苗从黑龙江跨越两千公里落地神木。来自黑龙江的技术员余新华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困境:“最初嫁接成活率不足50%,主要原因是沙地昼夜温差大,导致接穗容易失水。”为此,刘奋雄专门邀请黑龙江苇河林业局国家红松·落叶松良种基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李希才长期驻点指导,通过改进嫁接技术与方法、选育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等,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技术人员手持小刀,在樟子松苗的顶枝上轻巧地一削一切,将精选的红松芽嵌入切口,再用薄膜仔细绑扎,短短几十秒就完成了一株“樟嫁红”的嫁接。“如今我们基地的嫁接成活率稳定在93%以上,今年夏季的嫁接更是创下了96%的新纪录,远高于其他地区的水平。”李希才自豪地说。
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丰收
“传统樟子松虽然固沙效果显著,但经济效益相对有限。”李希才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普通樟子松人工林每亩年收益不足300元,而嫁接红松三年就能挂果,七年进入丰产期后,亩产松子可达30公斤以上,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亩收益可达2400元,经济效益提升近8倍。
在采穗圃,刘奋雄详细介绍了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红松寿命超过百年,盛果期长达60年。目前我们已经完成8500亩的嫁接改造,待全部进入丰产期后,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让原本单一用于生态的防护林转型为可持续产出的经济林,为当地群众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除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样令人瞩目。中国林科院的最新检测数据表明,嫁接红松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高0.2%,改良速度明显快于普通防护林。红松林冠层浓密,枯落物层厚实,改良沙地效果比纯樟子松林提升了30%,形成了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
从试验示范到产业推广
五年间,刘奋雄及其团队积极响应神木市政府的长远发展大计,在充分发挥红松生态效应的同时,努力将其产业化,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神木市林业局、乡村振兴局和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开展了“果用红松优良种源选择技术的研究”、“果用红松优良无性系选择技术的研究”、“果用红松抗生理干旱的研究”、“樟子松和油松人工林高枝多头嫁接红松试验”、“不同砧木树种嫁接红松试验”、“不同嫁接方法嫁接红松试验”、“多芽与单芽嫁接试验”、“红松果林幼林人工辅助授粉试验”以及“果用红松夏秋季嫁接试验”等,并与榆林市林科所共同制定了《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手册》。已累计培育优质嫁接苗70余万株,建成35亩示范林和采穗圃,在榆林市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等地累计改造樟子松人工林8500余亩,嫁接红松28万余株,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果用红松育苗基地。嫁接后的红松2至4年即可开花结果,第四年结果率达到51%。
“我们还为国家能源集团神东分公司改造了150亩采煤沉陷区,建成红松果林示范林。”刘奋雄说,“针对特殊立地条件研发的配套技术体系,已发表核心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在尔林兔林场,嫁接红松已结出硕果。任会军介绍:“这些红松完全自然生长,长势良好,为大规模推广积累了经验。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的成功,是我市林业领域的重大突破。”榆林市林业研究所所长刘生权表示,“这项技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为西北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探索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