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孟学斌 记者 任荣) 盛夏的秦巴山区,旬阳市神河镇丰家岭村的烟叶试验田绿浪翻滚。皮肤黝黑的技术员张小港正俯身记录烟株数据,裤腿上的泥渍是他扎根一线的鲜明印记。这位从职校生成长为省级科技骨干的"土专家",用15年青春在黄土地上写下了科技兴农的生动篇章。
从“小问号”到“大专家”
2009年,张小港从烟草专业毕业后加入旬阳烟草系统。面对复杂的山地烟田和繁重的试验任务,这个职场新人用“笨办法”打开局面:白天跟着老师傅边学边干,晚上挑灯整理笔记,全年写下20余万字工作日志。同事们回忆,他总追着问"为什么","小问号"的绰号由此传开。
旬阳地形破碎,烟田分散在群山之间。为保障10余个年度试验项目数据精准,张小港踏遍全市所有烟区,独创"山地试验田五步选址法"。2024年9月,在《上部烟半斩株烘烤》项目攻坚期,他顶着妻子受伤、母亲患病的双重压力,连续驻守烘烤工坊28天,最终攻克定色技术难关。
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15年来,他参与完成的27项科技试验涵盖全产业链:推广"井窖式移栽"技术使亩均增产12.6%,研发的土壤保育方案降低化肥使用量18%,选育的秦烟系列品种带动烟农年均增收3000元/亩。其主导的粮烟融合示范项目,更实现"烟薯轮作"亩产值破万元。
从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到行业科技创新核心团队成员,张小港的获奖证书摞起来近半米高。但这位36岁的技术员仍保持每年200天以上的下乡记录:"实验室在田间,论文写在大地上。"如今他正带队攻关"智慧烘烤"系统,推动传统烟业向数字化转型。
在旬阳市烟草专卖局局长李斌看来,张小港的故事印证了一个真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永远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最美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