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明 见习记者 刘思航)在老龄化日益凸显的今天,让老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事关千家万户。7月29日,陕西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我省养老服务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
会上,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紧扣《陕西省养老服务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聚焦养老服务领域的重点工作,针对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社会重点难点问题及人民群众的关心关切,向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文旅厅、省卫健委、省医保局、省消防救援总队的主要负责人询问。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省发改委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养老床位数由17.6万张(2020年末)增长至24.08万张,增幅达到36.82%,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由29.75%提升至5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网络扎紧织密,新建小区全部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由1861家增长至2944家,覆盖率达到90.5%,农村互助幸福院达到12179家覆盖73%的行政村。
人老靠医疗,健康错不了。推进医养结合是实现老年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重要保障。省卫健委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扩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着力加强医养结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增加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床位数量,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强化部门联动,协同推进“五床联动”“两院共建”试点工作扩面提质。积极争取医保部门支持,将家庭病床服务纳入基金统筹。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人们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期盼。省民政厅表示,我省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形成“9073”养老模式和格局。近年来,省民政厅紧紧围绕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食堂等,完善制度机制、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养老服务。
《陕西省养老服务条例》第四十一条明确,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省医保局表示,目前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开展我省医保定点资源配置规划工作,结合实际医疗服务需求、医保基金收支情况,合理确定区域内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数量和分布结构,同时注重向康复护理机构、基层机构等倾斜,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今年在西安市、咸阳市试点推行。目前长护险制度将在全省全面铺开,省医保局将指导地市出台相关政策。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陕西省养老服务条例》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建住宅项目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将适老化改造纳入城市更新,并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以保障老年人居住和活动的便利性、安全性。省住建厅表示,“十四五”期间,全省建设完整社区90个,通过完善社区的养老、托幼、医疗、助餐等公共服务,配建公共场地、健身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提高居民归属感、认同感。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将加装电梯、增设无障碍设施、日间照料中心、体育健身场地等列入城镇老旧小区重点改造内容,全省实施适老化、无障碍改造的小区1321个,加装电梯1190部,新增体育健身场地460处,新增养老服务综合体84个。
“十五五”期间,省住建厅将坚持“先体检后更新”,开展社区专项体检,精准识别短板,建立动态问题台账,构建“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的城市更新规划实施体系,系统谋划养老设施补短板项目。紧扣“一老一小”核心需求,落实完整社区建设理念,完善市政管网,优化公共活动空间,提升社区环境品质;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增设养老托育设施。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破解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发挥省级层面统筹协调作用,通过片区统筹策划,打破行政边界,整合相邻社区资源,实现养老设施共建共享。
持续近3个小时的专题询问,询问人直奔主题,问出了“辣味”和压力;应询人坦诚回应、务实具体,不落空话套话,答出了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