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300元,这个小蛋糕就送你。”“充200元办个会员,以后剪发每次便宜5元。”……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支付方式的便捷化,近年来,广大市民在面临消费时,会更容易遇到商家推介充值消费的场景,微信、支付宝扫一扫,顾客的几百元就入了店家的账,办会员看似很简单,市民朋友们享受到的实惠也是切切实实的,因此,往往忽略了这种消费方式隐藏着失去钱财的隐患。
顾客承受之痛:
服务缩水和闭店无法退款
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之前,先行支付一定的费用,在达到一定消费金额或服务时长后,方可享受一定的优惠或折扣。例如超市的购物卡、健身房的会员卡、美容美发店的储值卡等。
前段时间,市民张先生在一家烧烤店充值1000元,消费一次后,下次去消费却意外发现这家店关了。充值时他未打问店里法人、联系方式等信息,只能网上查询,却也是只能找到已经停机的固定电话。张先生一下傻了眼,他明白,“这个钱是打水漂了。”
“明明办卡说的是全场打8.8折,后来只有促销款给我打折。”
“以前说是每次剪发优惠5元,但现在是剪发费用上涨了,优惠完还和以前一样。”
…………
服务缩水、商家闭店……充值消费的钱进了商家的口袋,消费者还能追回自己的钱吗?
记者在延安市市场监督综合执法大队了解到,2024年6月至今,该大队受理办结涉及预付卡消费的投诉举报共295件,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美容美发、大型商超等领域,主要涉及问题是商家卷款跑路、主体变更后不予承认旧卡、商家承诺难以兑现及服务缩水、存在合同(格式条款)不公平等问题。
相较于服务缩水,商家卷款跑路对消费者的损失更大。延安市市场监督综合执法大队四级调研员左旭东告诉记者,事实上,由于很多顾客充值时没有全面了解法人信息,连店名也说不清楚,在商家闭店后只能暗认吃亏。
盲目充卡的实质:
签了合同却没摸清对方底细
“预付式消费的纠纷,实质上是合同纠纷。”左旭东说。如果充值办会员时,没有掌握对方信息、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就相当于签了一个只有买家信息却没有卖家信息的合同。很多消费者不保存充值、消费等信息,进一步给后续维权带来了困难。
提前把自己兜里的钱交到店家手里,摒弃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相当于放弃协商权,让商家掌握了主动性,交易本身就存在很多不稳定性。
延安市市场监督综合执法大队市场交易执法科科长龚朝晖说,预付卡消费具有提供服务的滞后性,消费者在得到一定优惠的同时,可能面临损失同期利息、限制选择范围、遭遇不平等格式条款、商家易主、店方倒闭甚至携款潜逃等风险。
在现行普法环境下,很多消费者意识到权益受侵害会向12315投诉。龚朝晖说:“由于证据不全或者商家已闭店,涉及携款潜逃等问题,需要向公安报案,或到法院起诉。”
了解到要么承受几百块钱的损失,要么打一个不知输赢的官司,很多消费者退却了。
“消费者在决定购买预付费产品或服务前,应首先确定自己是否长期需要此类服务,特别是首次开卡时要保持足够的理性,尽量选择时限较短的月卡、季卡,避免承担过大风险。”市商务局商管科科长卢卫运说。
给市民的良策:
维权从办卡时做起
预付式消费存在很多隐患,为什么还能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呢?
卢卫运说,商家出售的预付式消费卡一般根据预付金额来设置消费优惠幅度,预存的金额越多优惠越大,部分消费者往往在优惠面前产生了消费冲动,不考虑自身实际需要及风险承受力,一味追求高优惠,在消费卡上一次性存入较大的款额,给自己带来了消费风险。
卢卫运提醒广大市民,进行预付式消费时应通过网络、相关部门发布的诚信“红黑榜”或向亲朋好友了解等途径,对商家的信誉情况进行一定的掌握,不要一味轻信广告和推销人员的吹嘘,货比三家,尽量选择信誉度高、规模较大的商家,降低消费风险。办卡前应详细了解购卡条款及其使用范围、期限、功能、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认真评估消费风险,特别要关注商家终止服务、转让等限制性约定,并确认是否允许消费者中途退款。如果对协议内容有异议,应提出修改要求并形成书面补充协议,无法达成一致的,不能轻信商家口头承诺,应在认真评估消费风险后再作出决定。
卢卫远说:“消费者要密切关注商家的经营状况,应注意消费卡的余额及有效期限,及时消费。遇到消费陷阱后可通过正规渠道维权。当发现发卡企业违反备案管理登记、合同侵权、经营情况异常、无故不提供服务、不按规定退款等情况,可向商务、市场监管、消费者协会等部门投诉;发现商家突然关门并无法联系,涉嫌诈骗的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要保存好发票、合同协议等凭证,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更好地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