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张维)11月5日,陕西省卫生健康委、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举办“时令节气与健康陕西”发布会。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主任医师李锐、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邱琳、陕西省中医医院脾胃病二科主任医师闻新丽、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崔巍围绕立冬时节养生保健、传染病防护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冬季进补须分清体质
每年冬季都是流感高发季,如何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邱琳说,流感和普通感冒症状上相似,但在病原体、临床表现和危害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主要是由鼻病毒、偏肺病毒等非流感病毒引起的。
患了流感科学应对至关重要,尤其是老人、儿童以及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及早就医,合理用药。流感有特效抗病毒药物,应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遵医嘱尽早使用。要做好隔离与防护,减少与家人密切接触,居室要定期开窗通风。主动接种疫苗,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对于冬季进补,闻新丽说,冬季进补是传统养生,“补”不是简单地吃最贵、最好的东西,而是“对症下药”。中医讲究“虚则补之”,但也要分清体质,否则不仅无效,反而会“火上浇油”或“雪上加霜”。
闻新丽提醒大家,如果不虚而补,或体内有实邪,如口干口苦,舌苔厚腻的痰湿型人或口唇发青、舌质紫暗有瘀斑的瘀血型人盲目进补,会导致原有症状加重。如果自己还是不能准确地分清体质类型,可以到中医医疗机构请医生把脉。进补前可先调理脾胃,用山药、茯苓、山楂等煮粥,增强脾胃运化能力。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补各有侧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陕北寒冷干燥,可适当多吃羊肉、葱姜温补;陕南冬季湿冷,进补时可加入一些祛湿的食材,如薏米、白扁豆煮粥。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判断和预防,李锐说,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认知障碍疾病。可以从四点判断:对近期发生的事经常忘记,经过提示也记不起来,反复询问刚刚已经告诉了答案的事情;原来会做的事情现在做起来有困难;语言表达障碍,话到嘴边想不起来词,经常用“那个东西、那个人”来描述具体的物品和人;性格和情绪改变,无缘无故变得多疑、容易发脾气。如果上述一种或几种症状每天都出现,就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
早防早治是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方法,可以显著减少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早防的有效措施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多样化饮食、少吃深加工食物,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多与家人、朋友和外界沟通,培养音乐、书法等兴趣爱好。血压血糖血脂异常也会引起认知障碍疾病的发生,有这类疾病的老人要按照医嘱服药、随访检查。早治主要是细心观察老人出现的早期症状苗头、积极就医,得到专业帮助,用科学手段延缓疾病进程。
吃面食要控总量改习惯
崔巍结合陕西人爱吃面食的特点,从控总量、调结构、改习惯多方面提出建议。他说,主食摄入可以用“拳头法”来直观衡量每—餐主食量,控制在“一个拳头”大小,避免大碗面、大份馍。要减少高热量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如油条、油饼等油炸食品,以及奶油蛋糕、甜点等糖油混合食物。喝豆浆或咖啡时,尽量少加糖、不加奶精,避免变成身体代谢负担。
增加饱腹感强、能量偏低的食物比例。在减少精制主食的同时,应多搭配低能量、高纤维的食物,帮助控制总热量。比如每餐保证“两个拳头”的蔬菜,尤其是绿叶菜等深色蔬菜,既能占胃容量、增强饱腹感,又能延缓血糖上升。还可以适量增加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把部分白面条、白馒头换成荞麦面、杂粮馍,用豆腐、鸡蛋、清蒸鱼、瘦牛肉等替代部分主食中的能量占比,做到有饭有菜有肉,营养均衡。
科学安排进餐时间和顺序,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提倡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原则。
调整饮食结构,比如关中地区可以将主食中的白面替换为荞麦、燕麦、玉米面等杂粮;陕北地区在控制羊肉、牛肉等摄入总量的基础上,可以用鸡肉、鱼肉等代替;陕南地区可以在蒸白米饭中增加玉米、小米或者土豆等,同时选择魔芋、蔬菜等低热量的菜品。最后提醒大家,保持清淡口味很重要。像油泼面、肉夹馍虽美味,但油盐易超标,建议在家制作时少泼半勺油、少放一点盐。外出就餐主动要求少油少盐。口味淡下来,不仅有利于控制体重,也能降低高血压等慢性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