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陕西禹迹图》编撰完成并正式出版

溯源治水文明根脉 赋能当代水利发展

《陕西禹迹图》编撰完成并正式出版

溯源治水文明根脉 赋能当代水利发展

2025-07-30 16:47:08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王保强)泱泱华夏,治水丰碑熠熠生辉。大禹治水这一伟大壮举,不仅孕育了“疏堵结合”的卓越治水智慧,更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兴邦利民精神的鲜明象征。记者由省水利厅了解到,陕西省水利厅以敬畏之心系统梳理禹迹,编撰出版的《陕西禹迹图》于近日出版发行。《陕西禹迹图》的出版为当代陕西水利事业注入深厚的文化基因与宝贵的实践智慧。

溯本求源:厘清大禹治水脉络

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早已跨越了具体水利工程的范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担当精神,“因势利导”的科学治水方略,不仅成功平定了上古时期肆虐的水患,更奠定了华夏民族早期国家治理的坚实基石。他通过统筹各地治水力量,开创了跨区域协作治水的先河,为中华文明的赓续与发展筑牢根基。

从秦汉时期的郑国渠、隋唐时期的广通渠,到近代的水利枢纽建设,大禹治水的实践经验始终如一盏明灯,为历代水利工程提供着智慧借鉴;而“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的大禹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投身治水兴邦伟大事业的精神旗帜。

陕西作为大禹治水的重要区域,境内禹迹遗存极为丰富。在黄河重要支流渭河、沣河,汉江及其支流沿岸,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广为流传,庙宇、碑刻、题记等遗存、遗址、遗迹星罗棋布。然而,在《中国禹迹图》和《中国禹迹图导读》中,涉及陕西禹迹仅37处,这远远不足以反映大禹治水在陕西留下的历史足迹。因此,进一步梳理、解码、挖掘陕西禹迹文化,成为陕西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编制《陕西禹迹图》,不仅是对治水文化进行系统性传承的重要举措,更是从历史脉络中探寻治水规律、为当代水利建设提供宝贵镜鉴的关键行动。

精耕细作:整理挖掘禹迹72处

为了让禹迹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陕西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的实践方法,扎实推进《陕西禹迹图》的编撰工作。

2023年3月,陕西省水利学会向社会发布《关于征集陕西“禹迹”分布点信息的公告》,开展了历时一年的有奖征集活动,广泛征集陕西禹迹线索资料。2024年,陕西省水利厅成立了以厅长为组长、分管副厅长为副组长的《陕西禹迹图》编纂委员会,并组建了由8名水文化专家组成的编写组。编写组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提供禹迹点位线索资料的通知》,明确各市县主体责任,安排8位水文化专家分片包干,深入实地考察,精研细编,全力加快编纂进度。

在编撰过程中,专家们系统梳理了《尚书》《史记》等众多典籍中关于大禹在陕治水的记载,并结合陕西地方志、水利志等地方文献,初步锁定禹迹线索。随后,他们深入关中平原、陕北高原、汉江流域等地,实地踏勘古河道、祭祀庙宇、碑刻遗址等,对“禹门”“龙门”等传说遗迹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核实。

结合陕西丰富的历史文献、地方传说、故事、地名及祭祀活动等,专家们共整理挖掘出禹迹72处。其中,庙、祠类29处,地名类14处,山川、自然实体类17处,碑刻、摩崖、雕塑类6处,其他类6处。这些禹迹点以河流为中心,广泛分布在关中、陕北、陕南10个地市的大部分地区。具体分布为:西安市10处、宝鸡市4处、咸阳市5处、渭南市15处、铜川市1处、延安市8处、榆林市5处、汉中市11处、安康市7处、商洛市6处。它们不仅是大禹治水的历史见证,更映照着陕西悠久灿烂的治水历史。

独树一帜:彰显地域特色与时代价值

作为古雍州的核心区域,陕西不仅是大禹“导渭自鸟鼠同穴”的重要治水之地,更留存了一条从先秦到明清的完整水利工程链条。从郑国渠与禹迹的遥相呼应,到近代关中灌溉系统对大禹智慧的传承,《陕西禹迹图》中的每一处标记,都串联着地域水利发展的基因密码。

《陕西禹迹图》清晰直观地呈现了陕西大禹文化历史遗迹的分布、类型、走向、现状等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出,陕西禹迹点位分布主要集中在“一纵”“两横”的三条大江大河及其支流沿线,呈倒“兀”字型分布。

陕西禹迹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它既有从启蒙到铸鼎的历史连续性,又有从宋刻《禹迹图》到《陕西禹迹图》的创新发展;既有祭祀庙祠《姑父庙》、地名遗存《三过村》的独特地域风貌,更有石峁遗址考古对大禹治水神话的实证支撑。陕西无愧于大禹文化传承的高地、大禹精神弘扬的典范。

《陕西禹迹图》的编撰完成,不仅可为当代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历史水系参考,更能通过对大禹精神的再诠释,凝聚起水利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在水利事业发展中彰显使命担当。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时代潮头奔去。《陕西禹迹图》的编撰,既是对治水文明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水利理念的生动践行。在这幅承载着智慧与精神的图谱上,古老的禹迹正与现代水利工程交相辉映,共同书写着三秦大地水润民生的崭新篇章。 

(编辑:薛诗彤)

(责编:李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