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陈延鹏)2025年,子长市畜牧兽医工作围绕“防风险、保安全、抓项目、促发展”思路,持续加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推动畜牧产业融合、跨越、高质量发展,一幅“畜旺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盛夏八月,子长和琪福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育肥猪场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机器轰鸣中,工人们正加紧砌筑墙体,为早日投产冲刺。这火热场景,正是子长市畜牧业乘政策东风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子长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福祥介绍:“今年子长市政府出台《促进农民增收‘十条’奖补措施》,对新建100头以上标准化牛场、1000头以上标准化猪场、1000只以上羊场、2万只以上鸡场,分别给予15万、30万、20万、20万元一次性补助。目前全市存栏生猪10.3万头、牛2.5万头、羊10.28万只、家禽22.36万只、蜜蜂0.96万箱,已开工建设规模化养殖场46个,累计建成186个。”
政策红利激活了闲置资源。子长和琪福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盘活杨家园则镇杨一村废弃养鸡场,改造成仔猪繁育场,专攻法系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优质种猪繁育,所产种猪均达蓝耳、伪狂犬抗原抗体双阴标准,每月稳定产出仔猪1500多头。负责人杨小红说:“场子占地1万多平方米,厂房4000多平方米,现存栏母猪650多头,月产仔猪1500到1600头,月收入60万元到70万元。现在还有三个育肥场正在建设,预计一个多月后投产,建成后单次可育肥1万头猪,年育肥两批共2万头;还将新增1200头母猪,届时月产仔猪可达4000多头。”
政策扶持也让养殖户吃下“定心丸”。子长市保成种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寇保成养牛十余年,一直租地、租棚经营,今年终于建起自己的牛场。“目前存栏100多头,一半繁殖、一半育肥,今年上半年总出栏70多头。”
生态循环让养殖更有“钱景”。子长陕牧兴原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里,日本和牛、安格斯牛、海福特、西门杂交牛等优良品种膘肥体健。负责人郭王宁介绍,企业2021年从30多头起步,在政府支持下,2024年存栏已达260多头。通过“以草换粪”模式与村民合作,村民提供饲草,企业返还牛粪有机肥,既解决粪污处理难题,又为农田提供绿色肥料,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产业发展的同时,子长市同步筑牢动物疫病防控防线,推进品种改良,通过多样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养殖户专业水平。
李福祥表示,下一步将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加快生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争取中省市扶持项目;实施国家级肉羊产业集群项目和2025年良改饲项目;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做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加强疫病监测预警,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加快畜产品转型升级,推进标准化养殖,扶持生态养殖、特色养殖,培育龙头企业,提升畜牧业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