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礼泉:800余岁古槐烈火中演绎“槐柏皂共生”的奇妙景致

礼泉:800余岁古槐烈火中演绎“槐柏皂共生”的奇妙景致

2025-08-06 17:03:26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崔亦馨 全金兴)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村庄都承载着独特的记忆与故事,而古树,往往是这些记忆的忠实守护者。在咸阳市礼泉县昭陵镇磨张村,有一棵树龄800多年的国槐,它在烈火中重生,用生命历程书写着一部生死传奇,见证着村庄的变迁与发展,镌刻着磨张村的过往与今朝。

半边躯干里的岁月年轮

7月末,踏入礼泉县昭陵镇磨张村,沿着村口的小路前行,一抬眼,古槐的身影便映入眼帘。彼时,烈日透过层层叠叠的枝叶,在古槐下洒下一片片斑驳光影,恰似一位老者,以布满褶皱的“手掌”,悉心护佑着脚下的村庄。走近细观,14米高的树冠如巨伞撑开,树皮粗糙,纹理纵横交错,1.63米粗的树干却只剩半边,树干上触目惊心的焦黑疤痕里,炭化的木质裸露在外,那是1958年的一场大火留下的印记。“当年大火冲天,谁都以为这树活不成了。”八旬老人张老汉蹲在树下,用旱烟杆指向树干,“你看这新抽的绿芽,硬是从焦木里钻出来的。”抚摸树干时,粗壮的枝干仍带着温热的生命力,虽历经风雨,却依然顽强生长、生机勃勃。正午时分,树影缩成一团浓墨。

在古槐旁,竟生长着一株皂荚和一株侧柏。礼泉县林业工作站副站长李永光解释说:“自从那场大火后,村民常见蟒蛇盘于树中,便认为那是灵树的象征,特意栽种了皂荚和侧柏,给这棵灵树‘补身’。”如今三树共生,槐的苍劲、柏的挺拔、皂荚的舒展缠结在一起,形成独一无二的“槐中柏抱皂”奇观,仿佛三位亲密无间的老友,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

树荫下的家常与敬畏

树影里藏着说不完的故事。古槐下几张褪色的座椅并排摆放,村民们时常围坐在一起闲话家常,话题从享誉全国的礼泉“烙面”到磨张村的“烙面”最为有名,再绕到谁家孙子考上了大学,偶尔也会提到古槐今年新抽出的枝丫……人与树与自然在此刻交融成一幅温馨的乡村图景。这份藏在日常里的熟稔与珍视,恰是村民们对古槐最朴素的敬畏,它融入在寻常岁月中,陪伴着磨张村的人们,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日出日落,每一次丰收与喜悦。

古槐,这棵扎根于磨张村土地上的古老生命,它不仅是磨张村的地标,更是村民们心中的精神寄托。每到重要的节气,村民们还会自发来到古槐下祈福,仿佛这棵古槐能读懂人们的心思,给予最妥帖的回应。这份融入生活仪式感的敬畏,让古槐在岁月流转中,增添了几分与村庄血脉相连的温度。据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讲述:“这棵槐树自我记事起就在这儿了,小时候听老人们讲,它护佑这一方村民生活安康。”古槐旁的古朴小庙,庙门对联“千年古槐根深叶茂,护佑人间源远流长”字迹清晰,默默延续着这份“护佑”的记忆,述说着“槐荫赐福”的往事。

古槐新枝上的乡村新篇

如今,这棵古槐已被列入一级保护古树。在古槐周围,林业部门设置了坚固的防护围栏,防止村民和游客随意触碰,减少对古树的人为伤害,并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古槐进行养护,检查树干是否有病虫害,为其修剪枯枝,补充养分。同时,村里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爱护古槐,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不是把树圈起来就叫保护。”礼泉县林业工作站副站长李永光轻轻拨开树旁一处新芽,“你看这围栏留的空隙,既防止了磕碰,又让树根能自在地呼吸。”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磨张村以这棵800多岁的古槐为依托,正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

古槐承载的岁月记忆、“槐中柏抱皂”的独特景观,与磨张村从传统农耕到当代发展的变迁历程相互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乡村风貌与文化特质,吸引着周边游客来此打卡——人们在树前静静驻足,听村民娓娓道来蟒蛇护树与古槐生死的传奇;摄影爱好者更是背着相机频频造访,镜头里定格下古槐半边树身的苍劲风骨,收录了“槐柏皂共生”的奇妙景致,更捕捉到村民树下纳凉的惬意、孩童绕树嬉戏的欢腾。这些画面与故事承载着跨越800多年的生命力与情感牵系,让磨张村和古槐的传奇越传越远,为该村注入了蓬勃活力。

烈日下,古槐的身躯如凤凰展翅,800多年的风霜没能压垮它,如今,它正带着磨张村的故事,与柏树与皂荚共同勾勒出绿色的生命线,在新时代的晨光里生生不息,向着更长远的岁月生长。

(编辑:薛诗彤)

(责编:李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