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董芳娥:一针一线“绣”出“幸福花”

董芳娥:一针一线“绣”出“幸福花”

2025-08-06 18:01:22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魏锋 董佳豪 记者任荣)清晨薄雾尚未散尽,渭北高原黄土地上已见人影晃动。董芳娥踩着露水从玉米地里归来,洗净双手,便在小院的浓荫下铺开绣布——细密的丝线在她粗糙却灵巧的指间上下翻飞,渐渐绽放出牡丹的娇艳、麦穗的饱满。

这双既能挥锄耕种几十亩玉米地,又能飞针走线绣出繁花似锦的巧手,正悄然编织着自己与村庄共同向好的新图景。

拾起针线为日子“添色”

董芳娥说:“小时候,我就对刺绣感兴趣。最早是跟着奶奶和妈妈学,之后凡是家里人衣服有个破洞,我都会给绣上图案。绣花,就把操心烦恼的事情都忘记了。”

董芳娥的人生轨迹深刻烙印着黄土地的坚韧。早年丈夫离世,她用一副肩膀担起双亲暮年赡养、儿女成长的重担。生活的困顿并未磨灭她对美好的向往,“总得给日子添点亮色”,这朴素的念头成为她对抗艰辛的精神锚点。

董芳娥刺绣作品

穿针、走线、勾挑,手中的绣针上下翻飞……农闲间隙,她拾起针线,对着图样一点一滴摸索刺绣技艺,“刚开始只会绣些简单的小花小草,后来越学越上瘾。”董大姐笑着回忆。

牡丹花瓣的渐变晕色、香包内草药的精准配比、玩偶神态的生动捕捉……无数个深夜灯下的钻研学习,让她的作品逐渐褪去生涩,保留了民间艺术的质朴,又焕发出时尚气息。题材丰富、工艺精湛,浸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匠心,凝聚成充满生命力的乡土艺术。

董芳娥与驻村工作队寻访民间艺人

驻村工作队农闲组织开展旬邑彩贴剪纸培训

传统手艺不该被“埋没”

“旬邑刺绣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诗经》中就有豳风刺绣的记载。旬邑刺绣盛行于唐代,从汉代起已经在无形中开始区分使用刺绣的人群等级和种类。旬邑刺绣大都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或以及邻里之间的互相交流而得以延续的。”李彬彬说,旬邑县大部分妇女都会刺绣,并带有浓厚的原生态味道,集中体现人们对生命、自然、社会生活的热爱和良好祝愿,农闲时刺绣用来打发时间。

两年前,在咸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乡村振兴工作队在一次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了董大姐的“绝活”,精致悦目的绣品玩偶、色彩艳丽的钻石粘贴画、飞针走线飞针引线编出不同样式的靠垫抱枕。

驻村第一书记李彬彬敏锐捕捉到董大姐这些手工品中蕴藏的价值:,“传统手艺不该被埋没在深巷,要让更多人看到。”李彬彬开始帮助董大姐记录刺绣的过程,将完整的作品剪辑成视频发布在抖音上,努力扩大刺绣“朋友圈”,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董大姐的精湛手艺,点赞评论,逐渐“出圈”。

“激活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李彬彬从刺绣中找到了灵感,一方面鼓励董芳娥继续潜心创作,一方面带领队员寻访藏匿于民间的“艺人”,挖掘彩贴剪纸、刺绣等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让老手艺扎根乡土、焕发新生,尝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绣针串起邻里情换回“红钞票”

偶然间,李彬彬在抖音中接到西安客商的私信,对方看中了董大姐的手艺,希望能够绣一幅《金陵十二钗》,工费一万元,两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喜讯震惊。

“咱农村人这针脚粗,就是自己看看,卖给别人这么多钱,怕不行!”董大姐拒绝道。李彬彬第一时间为其加油鼓劲,帮助董大姐树信心。

董大姐一年中忙里偷闲,飞针走线精心完成着作品,当一万元拿在手里的时候喜悦之情在眉梢间久久不能散去,“粗手艺”变成了红钞票!

一花引动百花香,绣针串起邻里情。逐渐零散的订单找到了董大姐,富裕了自己的同时,她将的目光投向了村中姐妹。农闲午后,她的农家小院变成了“传习所”——

“这里针脚要藏住线头”“配色再大胆些才鲜活!”“花蕊的线要分的细一点”她倾囊相授,将针法拆解、经验共享。原本大家麻将桌旁的时光,如今浸润在丝线穿梭的韵律与完成作品的欢笑声中。

一针一线绣出“自信”

“学刺绣,手里有活,心里有光,我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繁忙的日子中也有了乐子。”村民李婶感触尤深。在董芳娥带动下,咸阳市局(公司)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村两委定期组织刺绣、剪纸、手工品培训,让身边的“技能达人”给大家传经送宝,丰富妇女精神文化生活。

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董芳娥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经验升华为乡村治理的智慧。她积极在村内倡导践行“农忙抓生产,农闲练手艺”的新风,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投身矛盾纠纷化解、志愿服务、集体设施建设等乡村治理活动之中。

谁家婆媳生了嫌隙,她总是主动上门边唠家常边化解矛盾闹顿;村民因土地边界起纠纷,她便联合驻村工作队员全面了解事实,反复上门耐心调解,最终圆满解决。“矛盾调解就像拆解绣错的线,急不得,得一针一线慢慢理,暖心走言把问题解决好。”董芳娥说道。说到。

她积极协同驻村工作队员开展村容村貌治理,带领妇女集中对村主干道、广场、绿地等公共区域野草杂物进行清理,号召村民美化房前屋后,营造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以实际行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董芳娥用针线和巧手绣出了昂然自立、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图景,也让这项民间技艺得到传承与创新。

“我希望把刺绣技艺能不断传承下去,也希望更多的绣品走出大山,走到更远的地方。”她身上浓缩了新时代乡村女性的多重光芒,是田埂上的劳动者,非遗的传承者,乡风的引领者,更是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中不可或缺的“她力量”,为和美丽乡村建设美乡村建设注入柔韧而持久的生命力。正如她绣品上那朵永不凋零的牡丹,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正绽放着无数这样的“巾帼之花”。

(编辑:薛诗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