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史婉婷 何文萱)8月8日,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日”即将到来,三秦都市报从今日起推出《聚焦全民健身日》系列报道,为广大群众准备一份“运动大礼”,让大家一起用运动唤醒活力,解锁健康生活。
15分钟,步行能走多远?一站地铁的距离,两站公交的行程……当15分钟内,你能步行抵达设施完善的体育场、配备智慧健身器材的公园、藏在街角的24小时健身房,是否会更愿意动起来?
从桥下空间到城市公园,从智能健身设施到全天候运动空间,西安市正加速织密“15分钟健身圈”,让全民健身的触角延伸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15分钟健身圈激活城市“边角料”
所谓15分钟健身圈,是指城市社区居民从居住地出发,步行或骑行不超过15分钟,就能找到可开展健步走、广场舞、球类运动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河湖沿岸、旧厂房、高架桥下……这些曾被忽略的“边角料”,如今正变身成全民健身的活力空间。
8月7日19:20,西安绕城高速西姜村特大桥下的凯恩足球俱乐部里,一场六人制足球联赛正酣。球员们在灯光下奔跑、传球、射门,汗水浸透球衣却丝毫未减热情。
谁能想到,这片聚集着运动爱好者的场地,曾是闲置的桥下空间?如今这里被巧妙划分成6个六人制足球场和1个七人制足球场。
“球类运动对场地高度有要求,高架桥的净空刚好满足。”俱乐部负责人武骏介绍,桥下空间改造成运动场地优势显著:桥面化身天然“顶棚”,夏天不被暴晒,雨天照样能踢;运营成本低,面向群众的收费也更亲民;临街的位置让交通和停车都十分便利。
不过改造并非易事。“两座桥体间的缝隙容易渗水,我们采用双层特殊工艺施工,既防渗漏又不破坏桥梁结构。”武骏说,正是这样的巧思,让城市空间焕发了运动生机。
“聪明”器材让健身更懂你
8月7日,走进西安五路口人民体育场,一个个智能健身器材,不仅让市民的锻炼更便捷,也让全民健身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
智能锻炼器材区里,市民张福安正熟练地在单车机上进行有氧运动,屏幕上弹出“可选择竞赛模式”的提示。“这机器能记运动时长、公里数,还能算消耗的热量,自己练得怎么样,一眼就清楚。”张福安笑着说,“有了数据参考,锻炼更有方向了。”
不远处的白色遮阳棚下,一座“六边形”体测亭前不时有市民排队。不同于普通体测设备,它整合了背力、心率恢复、握力、坐位体前屈等六大功能,每项测试旁都贴着详细的操作指南和评价标准。
“投放一个多月,使用率特别高,各年龄段的人都来测,关键是免费开放。”工作人员杨璞介绍,市民通过体测能直观了解自身身体素质,再针对性地选择运动方式,这正是科学健身的基础。
沿着体育场外围的蓝色塑胶跑道前行,地面每隔50米嵌入的圆形压力传感器“暗藏玄机”。
起点电子大屏上,“今日运动榜”实时滚动着数据:“匿名用户A:5.2公里,配速7'30”。“这是智慧步道系统,扫码注册就能解锁步频、步幅分析,就算匿名,数据也会展示。”
通过杨璞的演示可以看到,除了能够累计里程,还可以在手机小程序中收到“步姿分析”提示:“落地时膝盖内扣,建议调整步宽”。遇上雨天,步道会自动点亮防滑警示灯,屏幕同步提醒“地面湿滑,建议降速”。
体育场中央的健身区,灰色智能器材被遮阳棚划分成有氧区、球类运动区、中国传统运动区,上方熊猫图标指引牌清晰标注:“有氧运动(中等强度):建议时长20~40分钟”“中国传统运动:太极拳、八段锦等”。
“我一周来两次,跟着器材提示练,心里踏实。”张福安看着单车机屏幕上的“运动时长3分20秒,消耗热量22千卡”,觉得这样的锻炼效率更高。
如今,这座配备智能器材的体育场日均接待超2000人次。这些“聪明”的设施,正以更贴心的设计、更科学的指导,让全民健身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也让每个人在运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真正实现“科学健身、快乐健身”。
公园让健身成为“随手事”
当健身融入休闲时光,运动就有了更松弛的打开方式。
8月7日傍晚,踏入曲江麓融公园,繁茂的植被便映入眼帘,清新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不少市民正沿着蜿蜒的步道慢跑或散步,尽情享受着自然带来的惬意,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健身时光。
公园内的亲子游乐区成了当天的焦点。以“鲸海奇旅”为主题的儿童乐园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巨大的鲸鱼造型滑梯前,小朋友们排着队,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从滑梯上飞速滑下的快乐;纯白色海沙铺就的沙坑旁,孩子们用小铲子、小模具堆砌着心中的城堡;周边以海洋生物形象打造的跷跷板、摇摇椅、攀爬架等设施同样人气颇高,孩子们在玩耍时,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一场“健身小游戏”。
在儿童乐园东南方向的开阔活动草坪上,全民健身的氛围更加浓厚。孩子们你追我赶地肆意奔跑,挥洒着汗水;家长们有的陪着孩子一起运动,增强亲子关系的同时,也活动了身体……
在公园陪孩子玩耍的市民林晓冉表示:“平时工作忙,没太多时间运动,周末带孩子来这儿,既能陪孩子,自己也能跟着活动活动。我刚才陪着儿子在草坪上跑了一会,感觉全身都得到了锻炼。”住在附近的吴昊也表示:“自从公园建成,每天晚饭后都会带家人来散步,孩子去游乐区玩,我和爱人就在周边走走,无形中就增加运动量。”
如今,全民健身早已跳出传统场馆的边界,在公园的绿意里、在亲子的欢笑中、在日常的漫步间,悄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4小时健身房成年轻人的“能量补给站”
“白天被按在工位上,只有深夜才属于自己。”“95后”马文斌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指着手机上的运动记录说。
周三晚上7点到9点是他雷打不动地训练时间。“以前健身房关门早,总赶不上,现在有了24小时健身房,下了班随时能来,推完胸肌再回家,睡得真香。”
在西安街头,24小时健身房越来越多。在点评网上搜索,仅西安高新区今年就新增了12家,其中,“00后”会员占比超七成。它们有的藏在写字楼负一层,有的开在小区门口,让健身从“特意安排”变成“随手可达”。
走进其间可以看到与传统健身房的细微差别,比如自助扫码进门省去排队烦恼,智能储物柜能用手机开锁,就连吹风机都是网红款。
“周末去健身吗?我囤了新的蛋白粉。”这句话成了“00后”大学生孙雨桐和室友经常说的话。对她们来说,24小时健身房更像个灵活的社交场——有人带着电脑来,练完直接在休息区赶论文;有人组队来做战绳训练,互相拍视频发朋友圈;甚至还有人在这里认识了健身博主,每天线上监督打卡。
平均每周要来健身房锻炼3次的陈宇说:“以前总说没时间健身,现在健身房就像便利店一样方便,全民健身不就是这样吗?不用追求专业装备,不用挤固定时间,动起来就对了。”
根据规划,2025年,陕西将统筹好场地设施建设和场馆低免开放,支持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300个以上,重点打造一批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多功能健身场地,持续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从桥下球场到智能场馆,从公园休闲到24小时健身房,依托15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有了N种打开方式,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运动中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