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扎根黄土践初心 倾情帮扶暖民心

——记榆林市卫健委驻村第一书记王廷伟

扎根黄土践初心 倾情帮扶暖民心

——记榆林市卫健委驻村第一书记王廷伟

2025-08-08 16:12:44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刘美)7月31日,是榆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派驻榆林市米脂县桃镇申家沟村第一书记王廷伟驻村的最后一天。一大早,申家沟村文化广场前来送行的村民将他围了里三层外三层。

“王书记,申家沟就是你的家,你要常回来看看。”一双双粗糙的手紧紧握住王廷伟,一声声质朴的叮咛道不尽感激之情。

“来了王书记,山变、沟变、村风变。”村民申为海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王廷伟驻村两年来申家沟村的深刻变化。从2023年6月到2025年7月,带着组织的重托和为民服务的初心,王廷伟用700多个日夜的坚守,完成了从“外来干部”到“村里人”的身份转变,更以卫健系统的专业优势和务实创新的工作方法,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赢得了村民“党派来的好书记”、“老百姓的贴心人”的交口称赞。

从“卫健专家”到“村里人”:角色转换中的为民情怀

2023年6月,当组织决定派王廷伟到申家沟村担任第一书记时,他作为榆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科一级主任科员、副科长刚刚成功筹办了榆林市首届结核病临床诊疗技能选拔竞赛,并参与了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统筹协调。从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到农村工作的“新兵”,王廷伟面临着巨大的角色转变。"说实话,刚开始心里也没底,"王廷伟回忆道,"但我始终相信,只要心里装着群众,脚下沾满泥土,就一定能找到工作的突破口。"

到村后的第一个月,王廷伟就走遍了全村每一户人家。村民申良雄至今记得:王书记来我家时,不坐凳子,就跟我一起蹲在门槛上拉话,问我家里几口人、收入咋样、有啥困难。那架势,不像个“官”,倒像个老邻居。正是这种“接地气”的工作方式,让王廷伟迅速摸清了村情民意,与村民们打成了一片。

在走访中,王廷伟发现村里留守老人面临就餐难、娱乐少、无人照料等问题。经过深入调研和多方协调,2023年9月18日,投资30余万元的申家沟村互助幸福院正式揭牌运行。幸福院由旧活动室、空宅院、闲置房屋等资源改造而成,为村里的“留守、空巢、散养五保”老人提供集中就餐、娱乐、休息等服务。“一日两餐,每餐只收1块钱”,老党员张秀明说,“端午节、中秋节,王书记组织我们包粽子、饺子,送月饼一起过节,还给我们这些老人过生日,比自家儿女想得都周到!他是我们的好同志。”

“健康扶贫”显特色:卫健系统的专业帮扶

作为卫健系统派出的驻村干部,王廷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将“健康扶贫”理念贯穿驻村工作始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帮扶模式。

“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影响脱贫成果巩固的重要因素。”王廷伟告诉记者。为此,他积极协调市爱卫办在村里建成了标准化“健康小屋”,配备了12种检测设备和AED除颤器,总价值10万元。村民申良裕感慨:“以前量个血压都得跑到镇上,现在走几步路就能做检查,真是太方便了!”

在王廷伟的协调下,榆林市第一医院、第三医院、榆林市五医院及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6次到村开展大型义诊活动,累计免费发放药品价值9万余元。专家团队不仅为村民看病送药,还开展了急救知识培训、健康讲座等活动。针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管理难题,王廷伟创新推出"上门年检"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高龄年检。这种专业而温情的健康服务,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值得一提的是,王廷伟还将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理念应用到驻村健康帮扶中。他组织村民进行健康筛查,建立健康档案,实现了疾病预防的"关口前移"。这种将专业经验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的做法,展现了王廷伟作为卫健干部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

“五员”书记的多维角色:从产业振兴到乡村治理

“驻村工作队要做好‘宣传员、科技员、服务员、调解员、指挥员’。”这是榆林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军对驻村工作队的嘱托,也成为王廷伟工作的行动指南。两年来,他以“五员”定位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王廷伟深知"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专题党课13次,其中邀请市卫健委主要领导授课3次。2024年11月,顺利完成村党支部改选,发展年轻党员2名,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产业兴才能强村富民。王廷伟带领村民发展多元化产业:小米加工厂投产,产品通过“832”平台销售4.5万斤;制作高品质小米宣传片、打造小米直播间;1030千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发展苹果321亩、大黄杏500亩、中药材50余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13.8万元增长到连续两年突破30万元。

“村民人均年收入从3000元增加到了9100元。”村支部书记申建锁高兴地说。在村基础建设方面,王廷伟多方争取资金,硬化道路20公里,维修水渠4处,新增4G/5G基站2座,安装太阳能路灯176盏,新建戏台、修缮广场。村民申良裕指着笔直宽敞的水泥路说道,“过去下雨天出不了门,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晚上路灯亮堂堂,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村容村貌有改变,村风也有大变化。两年来,王廷伟组织开展“美丽庭院”“五好文明家庭”评选,牵头制定《美丽乡村管理考核办法》,划定责任区,推进厕所革命,开展河道清理。创新推行“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成功调解村民纠纷9起,让申家沟村焕发出文明新气象。“过去村里纠纷多,现在邻里和睦,这都多亏了王书记。”申建锁说。

王廷伟的“爱心顺风车”累计为村民捎人、购药、送货、代办事项百余次;帮助村民销售农特产品;为困难群众争取防寒衣、米面油等慰问物资;甚至自掏腰包解决村民浇地难题。

村民申玉莲的儿子因病做手术需要2万元,跟亲戚借了一圈只借了4000多后,她哭着找到王廷伟诉说情况,“王书记二话没说给我借了2万元。”申玉莲动情地说:“这份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在王廷伟的驻村工作台账上,记录着一组组鲜活的数字——幸福院服务老人3600余人次;健康小屋惠及村民1800余人次;争取各类项目资金500余万元;为民办实事230余件。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温暖的故事,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700多个日夜的脚踏实地,让王廷伟先后获得米脂县乡村振兴"先进个人"、榆林市委组织部考核优秀等次等荣誉;他所在的驻村工作队也连续获得考核优秀。面对荣誉,王廷伟总是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村'两委'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两年驻村路,一生申家沟情。"王廷伟在驻村日记的最后一页写道,"这片黄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已经永远刻在了我的心里。"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王廷伟这样的驻村干部,用汗水浇灌希望,用真情温暖民心,才绘就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壮美画卷。他们的故事,如同黄土高原上的山丹丹花,绽放在乡村振兴的春天里,永远鲜艳,永不凋零。

(编辑:荆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