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夏明勤)当晨光漫过青砖黛瓦,肉夹馍的面香与腊汁肉的醇厚早已在街巷间流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莹轻抚耳畔,精心试戴一副刚完成的AB款缠花耳饰,顾盼间映出从容笑意——西安的晨曲,由非遗的韵律谱就。近日,在“品中国非遗 游古都西安”的媒体探访中,器物与美食如双生并蒂之花,共同诠释着非遗并非尘封的标本,而是渗透于日常肌理的生活美学,在时光长河中流转不息。
器物篇:指尖上的古今对话
古城的非遗器物,是匠人指尖与时光的缠绵对话。
在莲湖精巧面塑体验现场,80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倍源的指尖翻飞,不到两分钟,一块普通面团便幻化为一只夸张生动、栩栩如生的手形。正是这双手,与百年前匠人塑形的手势遥相呼应,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技艺接力:他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将“火影忍者”的灵动与“龙辰辰”的憨态注入面团,千年技艺由此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舞全运》系列作品,在传统肌理中迸发出青春的张力。
碑林区文化馆内,孙莹的丝线缠花,编织着跨越唐宋的雅致。那些融合了绘画、刺绣的“立体绣花”,在她手中化作外交赠礼,从深巷工坊走向国际舞台。为搭配当天的中式服饰,她耳畔摇曳的缠花耳挂,隐约映照着衣襟的纹样——这项2025年新晋市级非遗的技艺,正用泛着光泽的柔韧丝线巧妙融合古今审美。
“半生缘”非遗美学空间,展厅内一件件旗袍静默陈列,一针一线间勾勒出东方美学的精致与从容,细密针脚缝合起传统与当下的深情对话。记者们亲手体验盘扣制作,在缠绕与填充中触摸这门历经108道工序的匠心技艺,感受自清末传承至今的温度与执着。
走进唐三彩烧制技艺传习基地,李建鹏烧制的马俑与仕女俑,黄、绿、白三色釉在高温下自然流淌,堆贴的纹饰带着粗犷的线条美,正是史书中“釉色流动间,盛唐风华现”的立体注解。如果说唐三彩的釉色里,凝固着盛唐风华,那么皮影戏的光影间,就演绎着民间智慧。两者一静一动,一实一虚,共同诠释着中国艺术的极致表达。
在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传承人汪海燕演示“推皮走刀”的技法,这种经过24道工序成就的艺术精品,“雕镂缜密、敷色明快”。如今,这项古老技艺正与爱马仕等国际品牌合作,与热门游戏《王者荣耀》跨界联动,让中国雕刻艺术以创新姿态嵌入当代文化图谱。
西安器物非遗的密码,在于“守正”与“创新”的精妙平衡。它们是匠人掌心的温度,是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更是古今对话的灵动媒介——当现代设计融入传统技艺,当传统技艺亮相时尚秀场,这些器物早已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流淌在生活里的细节美学,成为西安递给世界的文化名片。
美食篇:烟火中的岁月醇香
西安的美食非遗,是锅灶间熬煮的悠悠光阴。
李记搅团的灶台前,四代传承的智慧凝结于玉米面的精妙配比,“七十二搅”甚至“三百六十搅”的耐心,才能熬出那碗承载关中烟火的独特风味。舀起一勺,舌尖触到的不仅是粗粮的醇厚,更是百年时光沉淀的家常温情——这碗市级非遗,早已成为老西安人不时寻觅的舌尖乡愁。
袁记肉夹馍的案板上,藏着“钢圈虎背菊花心”的视觉密码。半开放厨房内,师傅手中,“三揉三醒”的面团在“文武火控”的铁鏊上舒展成型,当酥脆馍皮在齿间迸裂,肉香与麦香交融,这座碳水之城的印象便跃然味蕾。创新推出的“小宝肉夹馍”,更以玲珑之姿融入现代生活场景,让非遗滋味更贴近当下生活。
尚寨油泼面的那一声“滋啦”,是关中最朴素的烹饪仪式。陈炉大老碗里,宽面上静卧着秦椒面,滚烫菜籽油浇下去的瞬间,香气裹着热气窜起,辣香里蕴藏着关中平原的阳光记忆。这项新晋非遗的技艺,用最家常的方式,让“一碗面”成为关中游子的味觉牵挂。
器物与美食,如西安非遗的双生花,在岁月深处静静绽放。面塑的面团与肉夹馍的面团,都揉进了匠人的虔诚心意;缠花的万缕丝线与油泼面的一线辣香,都透着长安大地的独特性情。西安非遗的蓬勃生命力,源于它始终与生活深情相拥——既以敬畏守护千年根脉,又以开放吐纳时代新风。当古老技艺在现代语境中重获新生,记者们达成温暖共识:真正的非遗传承,是让它如盐入水般化入生活——在每一次指尖的触碰与舌尖的感动中,在日常之美中永续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