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色为宝塔山鎏金描边,山脚下的户外广场早已人山人海。来自各地的观众踮脚望向舞台,手机屏幕的微光在人群中织成星海——这是陕北民歌歌手刘妍的直播现场,更是一场跨越屏幕与时空的文化狂欢。“宝塔山下唱民歌——大陕北LIVE现场”自启动以来,每日傍晚的宝塔山下都成了歌声与欢笑的海洋,让延安的每个夜晚更加充满活力与温情。
“最喜欢的还是站在咱的黄土地上唱歌”
“山是我的爹啊,土里生来土里长,高粱红谷穗黄,命根根扎在黄土上……”当刘妍清亮的嗓音穿透晚风,广场上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这位全网坐拥2000万粉丝的“大陕北”主播,身着绣着安塞剪纸小老虎纹样的靛蓝布衫,自信地站在舞台中央,为大家带来一首首经典的陕北民歌。一旁的搭档、青年歌手苏文感慨道:“妍姐一开口,整个广场的空气都在颤,这就是陕北民歌的魂啊。”
“这两年没露面,心里总惦记着家乡的歌,惦记着父老乡亲。”刘妍握着话筒的手微微发抖,眼里映着舞台后方璀璨灯光。为了今夏回归演出,她和团队用了大半年时间筹备,光是搭建舞台就耗足一个月:从外地定制的线阵列音响能让歌声穿透广场的每个角落,舞美、灯光全都是精心设计挑选的……“刚开始调音那几天,我心里有些忐忑,这么久没有露面,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很担心正式开演时台下没有观众。但没想到,还没正式开演呢,台下就坐满了父老乡亲,非常惊喜和感动。”刘妍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延安人,刘妍的歌声里总带着黄土高原的质朴。她特意把舞台搭在能望见宝塔山的位置,站在抬头便能望见宝塔山的舞台上唱歌,刘妍总有说不完的感触:“抬头就是宝塔,脚下是生我养我的黄土地,心里头像揣着一团火,唱每一句都觉得非常有力量。我上过很多舞台,但最喜欢的还是站在咱的黄土地上唱歌。”如今的刘妍,在舞台上有了“双重身份”,唱歌时,她是那个嗓音清亮的民歌手,一曲《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能把人唱得眼眶发热;主持时,她又成了逗乐高手,逗得全场哈哈大笑。每天晚上演出结束后,刘妍总喜欢和观众聊聊天、唠唠嗑,还热情地请粉丝们吃烤肉,欢声笑语久久萦绕在宝塔山下。
“看到父老乡亲们脸上的笑,我这心里比啥都甜。但光让大家乐呵还不够,我总琢磨着,得为家乡多做点儿实在事。”刘妍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闪着真切的光,“你看咱陕北的黄土地多养人啊,小米熬出粥来能结层米油,红枣甜得能粘住嘴唇,还有陕北的苹果、核桃。后面我打算试试助农带货,就借着这舞台的热度,把咱这些宝贝疙瘩都吆喝出去,让咱老乡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这才是我心里最盼着的事啊。”
“想借着这舞台给他们搭个梯子”
每晚的演出就像一桌丰盛的陕北宴席,总能让不同的人找到心头好,“大陕北LIVE现场”的热闹,从日落到深夜就没断过。刘妍的歌声刚落,野强强以《就恋这把土》激昂开唱,杜朋朋的《南泥湾》引发全场合唱,圆宝的欢歌小调里藏着俏皮,井闪闪的信天游又把人拉回老陕北的时光里。一众歌手各展风采,让陕北民歌的丰富层次在夜色中层层铺展。
这里的舞台像块磁石,不光吸引专业歌手,更聚拢了无数爱唱歌的普通人,有热爱唱歌的宝妈,也有还在上学的大学生,还有退休后的大叔。这些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因歌声相聚,站在同一个舞台上,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都唱进了歌里。“咱们延安有很多有才华的歌手,我想借着这舞台给他们搭个梯子,让有才华的人能往上走,让陕北的歌能顺着这些嗓子,唱得更远、更响。”刘妍在后台看着选手们候场,语气格外恳切。
除了陕北民歌,非遗瑰宝也纷纷登场。安塞腰鼓的震天鼓声里,红绸与黄土共舞;陕北大秧歌的欢快节奏中,彩扇随笑声摇摆。当《东方红》的前奏响起,歌手们走下舞台,与观众手拉手共唱,千声万声汇在一起,撞向宝塔山又漫过广场,互动的热流里,每个人都成了这场音乐盛宴的主角。
唱累了、跳饿了,就来舞台旁边的民俗市集品尝美食、补充能量。延安沾沾的红汤在锅里咕嘟冒泡,签子上串着牛肉、面皮,蘸一口秘制蘸料,香得人直咂嘴;子长煎饼摊前,摊主正麻利地转着鏊子,薄如纸的煎饼卷上土豆丝,抹上料汁,那味道别提有多美了。“听着歌吃着美食,这才是延安的夏天!”来自西安的游客小周举着刚买的延长烤肉,油滋滋的羊肉串混着孜然香,“以前总觉得陕北美食粗犷,没想到这么对胃口。”
“特地赶了过来,就想听她现场唱歌”
每天晚上七点不到,宝塔山下的广场就已经坐满了人。本地居民搬着折叠凳占好位置,孩子们举着荧光棒在人群里跑闹,卖冰棍的小贩推着车穿梭其间。这是“大陕北LIVE现场”每天的常态,自演出开始后,这里就成了延安最热闹的夜间打卡地。
人群中,52岁的内蒙古汉子陈建军举着手机不停拍摄,屏幕里正是刘妍的演出画面。“我在网上刷到刘妍的直播,特地赶了过来,就想听她现场唱歌。”他抹了把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兴奋。陈建军是刘妍的老粉丝,手机里存着几十首她的民歌。
从广州飞来的林晓雨,正挽着爸妈的胳膊站在观众席里,跟着台上的旋律轻轻哼唱。“爸妈一直很喜欢陕北民歌,我爸是刘妍的粉丝。”林晓雨举着手机录下合唱的画面,镜头里爸妈跟着节奏轻轻拍手,眼角的笑纹里满是满足。“本来想着陪他们过来听听民歌,没想到现场这么热闹,民歌、安塞腰鼓、秧歌全看齐了。看完演出,我打算带着爸妈去枣园、杨家岭走走,再尝尝地道的延安美食,把书里的延安,好好走一遍。”
除了五湖四海的游客,本地居民更是把这里当成了每日的“欢乐场”。住在附近的张阿姨和老伴,每天吃完晚饭就揣着小马扎往这儿赶,老两口可是出了名的“民歌迷”。广场旁边的空地上,总围着一群带孩子的家长。年轻父母们推着婴儿车唠家常,孩子们跟着音乐跳舞,玩得不亦乐乎。有位爸爸还特意给孩子带上了小腰鼓,“每天来这儿听听歌、看看表演,娃不仅能接触咱陕北的文化,还能在广场上撒欢儿,比在家玩手机、看电视强多了。”
夜深了,广场上的人渐渐散去。这场持续整个夏夜的音乐盛宴,早已不止是一场演出,而是延安人茶余饭后的欢乐据点,是外地游客触摸陕北文化的窗口,更是这片土地上,红色记忆与烟火生活的温暖共鸣。延安的夜晚,正被这些动人的旋律,唱得越来越亮。
在这里,歌声不停,欢乐不止。此刻的延安,晚风里还飘着民歌的余韵,市集的烟火气混着欢声笑语,等待着下一个热闹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