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饵、抛竿、起鱼……在黄龙渔业休闲小镇,一场场精彩的垂钓赛事接连上演,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垂钓爱好者和游客纷至沓来。
这里,正以“一根钓竿”为主线,串联起渔业养殖、民宿餐饮、农特产品等多元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流量—留量—销量”转化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垂钓赛事引流 点燃小镇“热经济”
“以前哪敢想会有这场面呀!”石堡镇党委书记杨峰望着人头攒动的赛场,难掩激动。他手指着赛场周边说:“看那临时搭建的小吃摊,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那边的非遗小院,游客挤得都转不开身。全国各地的钓友聚在咱的钓场,线上看直播的比赶大集的人都多。”他翻看手中的赛事档案:“从2019年榆树河村第一场赛事的100人参赛,到今天梁家河村每场比赛都有成千上万的钓友、游客,线上观看人次突破30万,这流量真是看得见的增长。”
来自江苏的钓友李伟已是第3次参加黄龙的垂钓赛,他边挂饵边说:“这里的水质好得能看见鱼群游动,鱼情更是没话说,上次我单场就钓了100多斤,还有2条标鱼呢。比赛组织方很专业,裁判也公正,后勤也跟得上。周边风景更是没话说,每次来不仅能过足钓瘾,还能带着家人逛逛小镇,尝尝当地的鱼宴,体验感很好。”
赛事期间,像李伟这样“以赛带游”的钓友不在少数,他们的到来让民宿常常一房难求,有些民宿甚至要提前半个月预订。
渔业养殖支撑 打造现代渔业产业链
赛事的火爆,催生出渔业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小镇的工厂化养殖车间里,几排养殖桶整齐排列,桶中的三文鱼、红罗非、叉尾鮰等鱼儿欢快游动,工作人员正在仔细记录水温和溶氧量。
“我们引进了最先进的循环水养殖技术,污水经过处理后能重新利用,既环保又高效。”基地负责人赵立忠指着一套复杂的管道系统介绍道,“一个养殖桶的产量是传统养殖的5倍,并且鱼儿品质好、肉质紧实鲜美,除了供应赛事,还能卖到西安、延安的高端市场,一斤三文鱼能卖到60多元呢。现在养殖5个品种,年产值能达到800多万元,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不用再外出打工了。”
“以前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风调雨顺的时候一年也就收入万把块,遇上灾年更是血本无归,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正在给鱼池增氧的退伍老兵侯延银,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黝黑的脸上很是满足,“现在在养殖场上班,每月能拿4000多元工资,还能兼顾家里的农活,日子过得踏实多了。”
民宿餐饮留客 让游客留下来
随着“流量”的聚集,小镇周边的民宿、餐饮等服务业也迅速崛起。独具特色的“乡窑”系列民宿集群,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生态鱼宴、特色小吃等美食,则让游客流连忘返。在这里,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一条鱼”激活的乡村活力,享受悠闲惬意的田园生活。
“去年夏天,一天接待了30多人,有的家庭游客一来就住三四天,早上起来去钓鱼,中午吃个农家乐,晚上在院子里看星星,这体验在城里可是找不到的。”乡情农家乐负责人郝卫军端着刚出锅的美食,香气随着他的话语弥漫开来,“光靠经营民宿,我家年收入就比以前翻了3番,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农特产品变现 让“土货”成为“金钥匙”
石堡镇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小镇民宿乡窑艺坊里,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包装精美的特产:饱满的核桃堆成小山,金黄的蜂蜜装在透亮的玻璃瓶里,金丝皇菊在包装盒中舒展着花瓣,每样产品的包装上都印着醒目的“黄龙”Logo。“这些都是咱本地的绿色产品,游客来钓鱼的时候顺带买一些,回头客线上复购也多。”负责人李道乐算起了增收账,“今年上半年,就帮村民卖掉了5万多元的农特产品,户均增收近800元。”
如今的黄龙渔业休闲小镇,早已告别默默无闻。它以鲜活实践,谱写着文旅融合新篇。在这里,“特色旅游”不再局限于传统印象中的山水观光,而是延伸成一条集赛事竞技、渔业养殖、休闲度假、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从昔日的黄土小村到如今的网红小镇,黄龙渔业休闲小镇的蜕变,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漫步在小镇的街道上,耳边是钓友们的欢声笑语,鼻尖萦绕着鱼宴的鲜香,眼前是村民们幸福的笑脸。在这里,一竿一线钓出了产业兴旺的新图景,一池清水映照出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