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通讯员 喻东平)2025年的春季和夏季,天汉大地被干旱扼住命脉。石门水库水位告急,支渠水流枯竭如游丝,汉中市汉台区七里、铺镇5800多亩水田干裂如龟背,亟待插秧的秧苗在烈日下蔫垂。在这片焦渴的土地上,一个身影日日奔走在田埂渠畔——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铺镇管理站职工严小静,这位扎根基层水利34年的“老水工”,正用脚步丈量旱情,用汗水浇灌希望。
精准量水,解田畴之渴
清流入田,石门灌区孟家坪村的用水户使用小型旋耕机整田
旱情就是命令。严小静深知,在大旱下,每一方水都关乎收成。他顶着灼人烈日,逐村逐户摸排插秧进度与田块旱情,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每块田的“渴水指数”。夜幕降临,他伏案制定出“按插秧进度分时分段供水”的精密方案:渠道定段、村组定时、地块定量,优先保障育秧完成、亟待插秧的田块用水。当南干四支渠的闸门在精确计算的时间点开启,清流如约抵达最急需插秧的田块,农户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这背后是严小静的测算、调度。
巧手节水,聚涓滴之力
吃过午饭,石门局职工严小静整装待发,准备上渠开展巡查工作。摩托车、闸门钥匙、雨衣、手电筒和三齿耙是石门灌区职工的“五件宝”。
“渠水金贵,浪费不得!”严小静的声音在村头巷尾回响。他走村串户宣传插秧期节水要点,卷起裤腿跳进水田,手把手教农户筑起简易土埂分段拦水;他蹲在田埂边,示范如何利用小畦匀灌让每一滴水浸润秧根。针对上下游村组进度差异,他巧妙融合续灌与轮灌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调配,让有限的水流如灵动的血脉,精准滴灌至插秧“关键时”。他口中朴素的“节水插秧保收成”,渐渐化作灌区农户心照不宣的行动共识。
赤忱化泉,润民心之田
五月底,夏插收尾的关键时刻,南干四支渠最下游普陀村五组告急——渠水枯竭,七十余亩水田无水插秧。村内无机井、无抗旱设备、无牵头人,育好的秧苗眼看就要老化,村民们急得团团转。严小静闻讯心急如焚,一面紧急联络该村的临时负责人,一面向铺镇管理站疾呼支援。当石门水库管理局调配的1台电动水泵和村民租来的2台汽油机水泵抵达,资金缺口却卡住了咽喉。严小静二话不说,掏出自己的积蓄垫付了维修费和油钱。夜幕下,他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泞的荒水沟里,油污沾满裤腿,手电光划破黑暗,指挥村民铺设管道。连续四天四夜,他守着轰鸣的抽水机协调调度,熬得双眼通红。当汩汩清水终于涌入龟裂的田地,最后一株秧苗挺立在波光中,村民们围住这位满身泥泞的水利人,哽咽着说不出话——这救命的清水里,流淌着一名石门人滚烫的赤诚。
2025年夏灌中,严小静在灌区荒水沟中实地调查,确定打机井的位置。
当灌区5800亩秧苗尽数染绿田畴,严小静被管理局授予“抗旱工作先进个人”。面对赞誉,这位老水利人只是憨厚一笑:“水到田里,心才落到肚子里。”他沾满泥点的胶鞋依然日复一日跋涉在沟渠阡陌之间,像一道坚韧的堤坝,守护着丰收的命脉。
渠水无言,映照丹心。在石门灌区广袤的土地上,严小静以三十四载如一日的坚守证明:最深沉的力量,是俯身泥土时贴近大地心跳的担当;最可靠的丰收保障,正源于千万个如他这般将“源头活水”注入民心田垄的平凡脊梁。土地不会忘记那些为它倾注心血的人,正如丰饶的稻浪,永远记得每一滴托起它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