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甘甜
8月12日,在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街道双合村,村民周小燕登录“三资公开”手机APP。指尖轻点间,集体资产合同、财务收支等信息清晰呈现。“村上的账很透明,花的每一笔钱我们都知道用在啥地方了。”周小燕说。
资金、资产和资源是村集体赖以生存的家底,也是其发展壮大的底气。灞桥区以数字化赋能,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经验探索源于农村集体“三资”合同的一次整治。
4年前,灞桥区纪委监委启动农村集体“三资”合同专项整治,深入排查农村集体经济合同背后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通过梳理分析查办的案件,灞桥区纪检监察干部发现:“三资”领域出现违法违规行为,除了党员干部自身理想信念不坚定、纪法意识淡薄等原因,还存在制度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力等因素。
症结找到了,如何举一反三推动标本兼治?在灞桥区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灞桥区农业农村局同秦农银行合作,以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建成灞桥区农村集体“三资三化”平台。该平台记录了灞桥区10886宗集体资产、1185宗资源的具体信息,并对3118份农村集体经济合同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
这样一份“数字档案”,把“三资”家底摸得明明白白。
为了确保“三资三化”平台顺利运营,灞桥区在辖区各街道建设农村集体资产监管运营服务中心,并统一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负责“三资”监管、财务报账等工作。
“每份合同被录入后,平台会对1个月内到期合同发出预警信息,由中心对村集体进行‘点对点’提醒。如果村集体对外出租了门面,在合同约定收款日前的1个月,村集体会收到预警信息,提示催收租金。”灞桥区灞桥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监管运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弋介绍,如果应收款项在到期1个月后仍未到账,中心会将线索移交街道纪工委进行调查,防止村集体利益受损。
对灞桥区十里铺街道杨家湾村报账员孙静来说,“三资三化”平台的开通给她的工作带来更多便利。“以前,支付一笔村上的相关费用,不仅要到街道找负责人签字,还要拿着材料跑银行转账。万一出错了,又要来回折腾,费时费力。”孙静说,如今,报账前在“三资三化”平台上传票据、输入信息,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监管运营服务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会通过手机进行审批,她就可以在线上支付,还能实时查看资金流向。
“三资三化”平台通过建立“银农直联”系统,打通了同秦农银行的数据壁垒,开展全程线上审批支付,所有环节留痕可追溯,加强了对村集体资金的规范管理。目前,该平台已办理资金支付5849笔。
为了将村集体的“明白账”记到群众心坎里,灞桥区纪委监委督促区农业农村局开发推广“三资公开”手机APP。APP内设置有村级资金、资产、资源合同信息发布、成交公告等模块,让群众在下载登录后,可“一键直通”实时查看本村集体“三资”收支情况。
以强化农村“三资”监管为切入点,灞桥区还推动村集体资产在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平台公开、规范交易,解决了村集体缺乏商业运营经验的痛点,保障了群众的集体权益。
今年3月,灞桥区席王街道香王社区安置楼消防维修工程项目在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平台上线挂牌。经竞价,该项目最终以36万元成交,为村集体节约资金12万元,节支率近25%。数据显示: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平台已促成灞桥区成交185个项目,为村集体节约成本63万元、增加收入3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