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时节,走进素有“小山东”之称的富县北道德乡东村,整洁的巷道与清爽的院落相映成趣。房前屋后,樱桃树枝繁叶茂;篱笆院内,花草错落有致;新式鸡笼里,鸡群活力十足;煎饼作坊中,麦香伴着热气蒸腾……
这幅生机盎然的乡村图景,正是东村将“美丽庭院”转化为“美丽经济”的生动实践。
庭院蝶变: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
“以前院子乱糟糟,现在收拾得干干净净,住着舒心,心情也敞亮。”村民秦喜莲望着窗明几净的房屋和整齐有序的院落,难掩喜悦。
这份“舒心”源于东村近年来深入推进的庭院整治。村党支部书记秦小虎介绍,村里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将环境整治延伸至每一条巷道、每一户庭院,通过“三个结合”筑牢环境基础: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党员带头示范,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规划定点堵源与引导疏通相结合,彻底解决乱堆乱放问题;宣传引导与常态化检查相结合,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显著提升。
如今,东村家家户户的庭院已成为展现乡村新风貌的窗口,整洁美观成为常态。
方寸生金:
小庭院里藏“商机”
环境美了,如何让庭院“生金”?东村的答案是发展庭院经济,让方寸之地成为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樱桃红了,日子也更甜了。村里组织我们在房前屋后种樱桃树,我家种了4棵,一年光樱桃就能多收入7000多块。”秦喜莲算起了增收账。
这得益于村里推行的“村集体免费供苗+创业坊保底回收”模式。樱桃产业不仅鼓起了村民腰包,还延伸出采摘体验、樱桃酒和樱桃干深加工等项目,户均年收益超5000元。
“我们打造的‘樱桃小径’成了特色景观,真正实现了环境美与产业兴的融合。”秦小虎说。
庭院养殖同样红火。秦喜莲家利用院落空间发展科学养鸡,采用双层鸡笼,40天即可完成一批养殖,单只利润达18元。
“家里的鸡由创业坊定期回收,一年能养5批,除去饲料成本,能增收2000多块。明年我还想扩大规模!”她对这样的模式十分认可。
此外,村里闲置的庭院空间被盘活为“家庭微产业”基地,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煎饼作坊在保留传统石磨工艺的基础上,引入标准化生产指导,效益大幅提升。“以前煎饼散装卖不上价,现在做成‘鄜东创业坊’礼盒装,每盒价格翻了一倍!”鄜东创业坊负责人张振东说。
产销联动:
小产品对接大市场
庭院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有力的组织支撑。村集体牵头成立的“鄜东创业坊”,成为连接分散农户与市场的关键纽带。
“我们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帮他们把产品包装好、卖出去。”张振东介绍,创业坊承担着统一品牌包装(涵盖风干鸡、煎饼、樱桃酒、蜂蜜等)、拓展销售渠道的重要职能。截至今年6月,通过创业坊包装销售的产品,已带动东村158户农户累计增收超35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创业坊每年为村集体固定分红6万元,营业额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再按5%提留。这些资金全部反哺农户:统筹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保底收购农产品、溢价销售增加利润,同时用于延伸产业链条。
“钱最终用回村里发展和农户身上,形成了良性循环。”秦小虎补充道。
以点带面:
小庭院激活大振兴
为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东村常态化开展“最美庭院”评比活动。
“评比能营造良好氛围,带动农户主动参与环境整治,通过‘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示范效应,目前全村已有78户庭院种植户、80户养殖户,形成了规模化发展态势。”秦小虎说。
北道德乡组织委员冯文静表示:“我们将以东村为样板,推动‘美丽庭院’建设向纵深发展,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庭院经济,让乡村既有生态颜值,又有发展价值,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昔日杂乱的农家小院,如今成为兼具生态之美与经济之实的“双赢”空间。东村的实践证明,精耕“方寸地”既能提升乡村“颜值”,又能做大富民“产值”。
如今,这个拥有“陕西省历史文化名村”“陕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延安市文明村”等多项殊荣的村落,正以庭院经济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更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