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晓梅
8月中旬,高温天气还在持续。渭南经开区九鼎新材渭南风电基地年产400套大兆瓦级(100米以上)风电叶片生产线上,技术工人分工协作,按计划进行壳体铺层、腹板组装、主梁铺层等作业。室外热浪翻滚,室内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该项目在陕西投资建设,是基于新能源电力发展的广阔前景。
“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以新能源电力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端稳端牢“能源饭碗”。
新能源电力从“补充电源”加速向“主力电源”跃进。
陕西作为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风光资源优势不断得到释放。全省新能源电力装机倍速增长,仅2024年,陕西新能源电力装机与“十三五”新增装机持平,成为全省新增电源装机的绝对主力。
8月18日,风机叶片的“消费大户”——陕北,已有丝丝凉意。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坐落着定(边)靖(边)横(山)、吴(起)志(丹)安(塞)千万千瓦级风光基地,榆阳、神木千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布局建设有陕北—安徽、陕北—湖北等外送通道配套新能源电源点。
在定边县的陕西建工新能源(定边)风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制造车间,一条西北最长的智能化塔筒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一套风机塔筒分为6节,作用就是支撑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和主机舱,使其能稳定运行。”该公司总经理陈会敏说。
作为陕西新能源装机第一县,定边县不仅能制造风机塔筒,还能制造风机叶片、主机,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形成了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链,带动县域经济跃升。
从定边县出发,沿高速公路北上,途经靖边县,一直到榆林市横山区、榆阳区,沿途不时出现百米高的风力发电机。这些随风旋转的“风车”,每转一圈就有电产生。纵横交错、跨越山河的电网再把这些电输送至千家万户。
新能源发电量已成为我国电量增量主体。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数据显示,5月28日,陕西电网新能源发电量创历史新高,占当日总用电量的43.8%。
“今年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电力负荷创新高。我们电站的发电量大幅增长,全力保障电力供应。”榆阳区纳林风电站总值长秦国坤说。该电站设计年发电量20060万千瓦时,以1回110千伏线路汇入隆源(乌素)光伏330千伏升压站。今夏,该电站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反馈数据,实时监测风机叶片、光伏组件的状态,实现多个项目风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减少弃风弃光量。
为应对今夏高温,位于神木市的陕西水电200MWp协合光伏电站,采用“人工+无人机+红外测温”的立体巡检模式,发电量实现了大幅增长。
“追”着太阳的光伏板,不仅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还为村集体、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把“阳光资源”变成了“阳光经济”。
“‘千村光伏’项目能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项目后期的维护、运营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务工渠道。”榆阳区牛家梁镇副镇长李远说。
2024年,榆林实施“千村光伏”项目,选择村集体经济低于10万元的薄弱村,采取“县区统筹、分片建设、单村分红”的模式,按照每村200千瓦的规模设计,投资约6亿元在全市建设光伏电站近70座,加快绿色转型的同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延安,千村万户“光伏+”项目正在火热推进。宝塔区柳林镇新窑村,许多村民家的屋顶已经装上了太阳能光伏板。“480平方米的养殖场,顶上装150块光伏板,一年多赚6000元。”村民郭琥满说。借着千村万户“光伏+”项目东风,郭琥满在村里新建了养殖场,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养殖”。
用绿电“点亮”群众的幸福生活,在秦岭深处的佛坪县,佛坪抽水蓄能项目正加速推进,进厂交通洞已实现全线精准贯通;大唐洋县60MW光伏发电项目已经签约,即将落地。在白河县,光伏产业与生态建设相得益彰,光伏致富账单让群众喜笑颜开……
时下的三秦大地,从北到南,新能源电力项目“遍地开花”,让陕西的绿色底色更浓郁,也为陕西经济发展增添了“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