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文振
8月的黄土高原,热浪裹着花椒香。
8月18日,在位于宜川县集义镇流湾头村的晋陕大峡谷生态修复工地上,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当地村民罗友林站在山坡上眺望,夕阳为层层梯田镀上金边,绿油油的花椒树在微风中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
“生态好了,水清了,连花椒都比往年结得多。去年,我家8亩花椒的收入翻了番哩!”罗友林指着远处层叠的梯田说,“你瞧,一眼望去满山都是绿色。”
作为黄河中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宜川县境内66公里的黄河岸线曾饱受水土流失之苦。贫瘠的黄土丘陵上,植被稀疏,每逢暴雨,大量泥沙冲入黄河,威胁着生态安全,也给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困扰。
改变始于生态修复行动。
近年来,宜川县着力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河沿岸防护林提质增效+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示范区,努力打造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本。
2022年至2024年,宜川县通过实施抗旱保供项目,累计建成淤地坝、拦水坝、蓄水坝21座,治理小流域22条480平方公里,推动实施营造林6.3万亩。近5年,宜川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9平方公里,累计治理1638.42平方公里。
“在宜川,黄河治理绕不过固土保水。”宜川县农村综合改革服务中心副主任武鹏站在半山腰,指着远处梯田上新建的花椒园说,“我们的目标是减少水土流失,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老百姓受益。”
通过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宜川境内蓄水保土能力不断提高,土壤流失量明显减少,有效拦截了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2024年,宜川段入黄泥沙量307万吨,同比减少57万吨,未来10年内预计可减少399万吨。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宜川县优化了水资源配置,促进了区域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黄河沿岸产业预计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2.0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5400元。
“去年,我们启动晋陕大峡谷土石山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对猴儿川、如意川流域进行系统性修复。在林草生态修复区,我们种下706.66公顷侧柏和白皮松,在坡耕地修起3公里防护石坎,在河道筑起5座溢流坝,给公路边坡披上4.72公里长的‘绿毯’。”武鹏介绍。
生态改善的红利正在显现。在如意川流域,新修的生态护岸和溢流坝不仅固住了水土,还吸引来成群的鸟儿。“周末来玩的人越来越多了。”农家乐经营者韩丹峰自豪地说,“好生态就是我们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