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郑晔 谢克强
8月14日,当第一缕晨光洒向渭河(宝鸡段)金渭湖,宝鸡市爱鸟协会会长许永亮已架好“长枪短炮”。“我今天要拍的是最近才发现的极危物种黄胸鹀。算上这个,渭河(宝鸡段)出现的鸟类将增加到187种!”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兴奋。
作为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自西向东从宝鸡横穿而过,渭河(宝鸡段)沿岸225公里聚集了宝鸡市近74%的人口。
许永亮就住在被宝鸡人称为“老桥”的渭河彩虹桥边。“没有改造前,河滩可没人去。枯水期,河滩砂石裸露、蚊虫肆虐;一到夏季,河水暴涨,几乎要摧毁河堤。”许永亮说,正当他计划搬家时,2000年,宝鸡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渭河生态保护治理与修复,一期工程就从他家门口开始。
许永亮站在楼上,看着防洪堤修建起来了,河道疏通了,灌木、花草种下了,健身器材装上了……在建设者的辛勤耕耘下,渭河宝鸡市区段一天一个模样。激动之余,他购买了一套摄影设备,开始了以渭河为主题的拍摄。
一天,许永亮的镜头里出现了一只翩翩起舞的黑鹳。他立刻按动快门,把这灵动的身影定格下来。从此,他便醉心于拍摄渭河鸟类,白天拍照片,晚上查资料,为鸟儿建档案。
中华秋沙鸭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许永亮观测,自2012年起,中华秋沙鸭每年都会来渭河边越冬。“中华秋沙鸭是‘生态试纸’,对水质要求很高。它能留下来,是渭河治理成效的最佳证明!”许永亮发在朋友圈的这段话,获得一众网友点赞。
同样,白尾海雕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继去年冬天9只白尾海雕光临宝鸡后,今年,这些白尾海雕又“故地重游”,吸引了西安、贵州等地200多名爱鸟人士驻扎宝鸡,一睹其“芳容”。
随着渭河综合整治的不断推进,许永亮拍摄的半径越来越大,“鸟儿档案”也越来越丰富:渭河百里画廊眉县段,白天鹅在碧绿的荷塘里悠然自得;在千湖湿地,野化放飞的朱鹮展翅翱翔;在渭河落星湾湿地,红嘴相思鸟娇小的身姿与婉转的叫声让人流连忘返……这些年来,许永亮带领爱鸟人士、摄影爱好者在渭河沿岸拍摄到的鸟类占宝鸡境内记载鸟类的76.8%,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64种。
如今,许永亮搬了家,但新家依然是“河景房”。每天推开窗,看着满眼翠色中奔流的渭河,他心中无比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