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遗鸥多了 陈平笑了

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遗鸥多了 陈平笑了

陕西日报 2025-08-22 16:25:57
分享到:

本报通讯员 张帅 贺鑫

8月13日,正午的阳光洒在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湖面上。微风拂过,湖面泛起粼粼波光。岸边一家超市的店主陈平擦了擦额头的汗,将目光落在门前热闹的旅游团上。

16年前那个同样燥热的午后,陈平第一次踏足这里,脚下的黄沙顺着鞋缝往鞋里钻—— 2009年的红碱淖,除了景区路边铺设着六角砖,目之所及尽是连绵起伏的黄沙梁。风一吹,沙粒就打在脸上,整个景区一天也见不到几名游客。

“现在,你再看!”陈平挥手指向窗外,“昔日的沙梁已成为休闲广场,周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守着超市过了16年的陈平,亲眼见证了红碱淖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游客数量逐年攀升。今年‘五一’假期,游客突破10万人次,我超市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说起这些,陈平满脸笑意。

红碱淖的美丽蝶变,离不开守护者的辛勤付出。

近年来,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红碱淖管理局”)不断完善巡护管理体系,构建起三级巡护网络:全体干部负责一级巡护,每日进行网络监测与无人机巡护;派出所与检查站组成二级巡护队伍,重点排查非法捕捞与偷猎;当地生态监管员扎根周边村落,承担日常网格化监测。

走进红碱淖管理局科研监测室,笔者看到大屏上正实时显示遗鸥繁殖区的画面。该局资源保护科副科长李芳介绍:“我们依托鸟类智慧监控平台,对核心区和遗鸥繁殖区进行全方位监测,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实现对鸟儿‘地面有脚、空中有眼、屏幕有影’的24小时守护。”

湿地好不好,关键看水鸟。遗鸥的生存状况一直是红碱淖及周边生态环境质量的“晴雨表”。曾经,因生态恶化,红碱淖遗鸥的数量急剧减少。而现在,凭借全球70%的遗鸥种群占比,红碱淖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

红碱淖管理局副局长贾建军说:“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湿地修复与优化,完成了滨湖盐碱化湿地修复470亩、退化草原修复380亩,使湖面面积稳定在37平方公里左右。”

如今的红碱淖堪称鸟类的“国际机场”。目前,195种鸟类在红碱淖栖息翱翔,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

暮色为湖面镀上金箔色的光晕,成群的鸟儿在湖面嬉戏觅食。陈平的超市里,游客扫码支付的提示音响个不停。

(编辑:钟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