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玉琼 通讯员 杨梦馨
“叮!”7月18日,随着手机银行到账提示音响起,陕西某建筑装饰公司负责人张欣平长舒一口气——拖欠已久的工程款终于到账了。
同日,另一家装饰公司也收到了某建筑公司支付的工程尾款。至此,一场涉案金额为200万元的“连环债”纠纷在西安市灞桥区综治中心得到妥善化解。
时间回溯至2021年,张欣平的公司及另一家民营建筑装饰企业与某国有建筑公司签订了3份外墙工程分包合同。2022年底项目验收合格后,某国有建筑公司迟迟不支付工程尾款。“我们垫付了工人工资和材料费,再拿不到钱,公司运转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估计连社保都缴不起了。”8月11日,张欣平回忆说。
今年6月,这起纠纷被诉至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法院。案件经筛查转入灞桥区综治中心商事调解室。
“为提升辖区综治中心纠纷多元化解功能,6月初,我院诉讼服务中心安排团队入驻区综治中心,选派经验丰富的诉讼服务工作人员开展立案、多元调解、司法确认、信访投诉、远程开庭等工作,并协助综治中心引导群众主动选择矛盾多元化解方式。”灞桥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张艳英说。
“双方主要的矛盾点在于欠款利息由谁支付。如果走到诉讼程序,很可能导致‘双输’局面。”驻区综治中心指导法官王菊娜告诉记者,这起纠纷中,被告认可欠款事实,只是拒绝支付逾期利息,存在调解基础和协商空间,于是便指导调解员开展调解。
最终,在调解团队的多轮沟通后,双方达成合意:被告先支付本金,原告同意减免两成利息。“这下就能让我们喘上气了。谢谢法院,谢谢调解员。”原告方紧紧握着调解员的手说。被告也表示调解方案合情合理,将尽快向两家企业支付欠款本金。双方签订调解协议后,还在灞桥区综治中心就地向法院申请了司法确认。
“有些案子的办理,不仅仅是查明事实、适用法律,更多的是设身处地为各方当事人考虑,聆听他们的真实诉求,切实为他们寻找‘出路’。”张艳英说,调解不是和稀泥,要充分运用法理、情理,解群众心结。灞桥区综治中心打造的全链条服务格局,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法院入驻后,实现了司法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衔接,极大提升了矛盾纠纷的化解效率,使得法治服务更加贴近群众、高效便捷。
为深入贯彻司法为民理念,灞桥区人民法院依托“云调灞桥3.0”工作机制,在灞桥区综治中心设立了特色调解室,并与辖区各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紧密联动,以“法院+”模式为引领,形成“道交事故调解云站”“法网融合”“警法联调”“商事调解”等7项联合解纷体系,积极探索构建综治中心与法院“双向奔赴”的基层治理样板。
数据显示,自灞桥区人民法院入驻灞桥区综治中心以来,共调处案件1065件,调解成功214件,法官指导调处了30余起疑难复杂、涉民生案件,有效发挥了人民法院在预防矛盾、化解纠纷中“抓前端、治未病”的作用,充分彰显柔性司法对基层治理的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