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乔义平)“公司参加招投标,因为信用问题被卡住了,我们急着开展业务,这可咋办?”8月21日,咸阳市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科里,李先生焦急地问道。
经了解,李先生是一家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2024年因销售不合格化肥被市市场监管局予以行政处罚,相关处罚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面向社会公示,企业招投标受限。
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即时调阅相关资料。执法人员针对该公司履行法定义务、纠正违法行为等情况进行实地核查,认为企业符合信用修复条件。随即依规启动信息修复程序,指导李先生准备信用修复材料,填写《信用修复申请书》《守信承诺书》,按程序出具《准予信用修复决定书》,解除网上公示信息,使企业顺利完成招投标。
据悉,今年以来,咸阳市市场监管局按照中省市“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工作部署要求,不断探索信用监管与服务发展最佳结合点,着力提升信用服务效能,助力企业重塑信用、重返市场。
构筑信用风险“防火墙”。建立违法违规失信警示提醒机制,采取行政约谈、培训指导、互动交流等方式,加强信用修复政策法规宣传解读。通过市县两级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布逾期年报、违法经营、违规失信风险提示。充分利用市级主流媒体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不断提高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对信用修复、年报公示、信用管理等工作的认知。结合双随机抽查检查,对信用风险较高的经营主体进行一对一提醒,推动失信处置由事后惩戒向事前预防延伸。今年以来,共发布信用公告提示9次,通过业务系统发送信用提醒短信7万余条,利用重大宣传活动,印制发放年报须知等3000余份。
划出失信惩戒“缓冲带”。健全经营主体信用修复容错纠错机制,落实省市《深化信用提升助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深化信用修复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免申即享”信用修复的公告》等文件,依托大数据技术,将符合信用修复条件的经营主体纳入“免申即享”名单,主动为其提供政策优惠或服务。截至目前,共开展“免申即享”企业信用修复3608户次。
启动信用重塑“快捷键”。畅通信用修复快速核查机制,按照“谁认定、谁修复”原则,坚持线上线下修复“双渠道”,提高信用修复便利化水平。探索推行信用修复“三书同达”机制,向经营主体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或者《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决定书》时,同步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和《合规建设提示书》,进一步压缩办理期限,提高信用修复效能。探索“承诺免查”“即申即办”“快速核查”等信用修复模式,发挥电子影像资料作用,让企业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由传统的“材料齐全后再受理”转变为“边受理边完善材料”,对基本条件具备、主要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但次要条件或材料欠缺的,由企业承诺按时补充后,依规予以信用修复,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企业信用修复4404户次,助力企业重塑信用、重回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