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特约通讯员 张羽 李冉 记者 朱娜娜)巍峨秦岭,见证着一场跨越千里的健康守护。自2022年中组部部署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以来,江苏集结南京、常州、南通、淮安等4个设区市10家三级医院精锐力量,先后选派4批次105名帮扶队员,对口帮扶陕西略阳、紫阳、岚皋、丹凤、柞水5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
累计开展516项新技术新项目,新建临床专科36个,培训医务人员2.08万人次……三载耕耘,医疗队以技术为犁、以仁心为种,以“组团式”帮扶为纽带,以“江苏所能”回应“陕西所需”,让“大病不出县”的愿景照进陕南山区的现实,书写了东西部协作的动人篇章。
技术破壁:从“转诊”到“县治”,诊疗能力攀上新高
“是陆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近日,略阳县一位老者反复消化道大出血,血红蛋白一度降至危急值,家属几乎放弃希望,南通帮扶专家陆飞带领团队连夜会诊,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迅速锁定出血点,实施内镜下精准止血治疗,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对江苏医生表示由衷感谢。
在5家对口帮扶医院,类似的救治场景时常上演。“以前要跑省城看的大病,现在县医院就能治”,越来越成为当地群众最真切的感受。江苏专家们不仅带来了精湛的医术,更将一项项曾经遥不可及的医疗技术,“种”在了陕西的县域医院。
过去岚皋县百姓饱受骨关节炎的困扰,淮安的帮扶专家到来后,精准把脉地方疾病谱,开设骨关节专病门诊,利用苏陕资金购买了全套关节镜设备,开展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自体肌腱重建术、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等新技术13项,让岚皋饱受蹒跚之苦的老人们,第一次在家门口与专业诊疗相遇,挺起健康的坚实“脊梁”。
“以前患者做心脏介入手术要辗转市里,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短短几年,紫阳县人民医院已实现“急性心梗救治不出县”,较此前转诊市级医院缩短2小时,累计挽救数百名患者生命。心血管内科更是获批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来自常州的帮扶专家们功不可没。他们以心血管介入、超声介入技术为支点,带动多学科协同发展,填补了40项县域技术空白,在秦巴山深处播下了一簇名为“医疗”的火种,照亮更多百姓的健康之路。
高龄患者复杂手术,这曾是丹凤县医院无法开展的技术,而如今在来自南京的帮扶专家们带领下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从不敢做到独立做,南京专家把技术种在了丹凤。”吴晖完成全县首例九旬老人小肠切除+疝修补术后,丹凤县医院普外科已实现首例心脏起搏器患者疝手术、首例腹腔镜肝切除、首例B超引导肝活检三大突破;周奕戈开展5项新技术,助力康复医学科斩获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花瓶子镇63岁卧床患者经其28天治疗后独立行走的故事仍为当地美谈;龚有山开设医学心理门诊引入认知行为疗法,在中学设立工作室,让心理健康成为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秦厚兵主导开设商洛市首个儿科24小时门急诊及喘息专科门诊,引进儿童支气管镜技术成功救治3例重症肺炎患儿……三年间,82项新技术落地生根,以硬核的技术开展帮扶,为秦岭腹地的县域医疗注入澎湃动能。
在柞水县人民医院,南京帮扶专家们在多学科领实现重大突破。朱洪儒带领泌尿外科从零起步,开展24项新技术,为患者节省近20万元;陈刚立足呼吸科专科发展,申报并引进肺功能仪、支气管镜等设备,将呼吸科检查项目从3项增至12项,门诊及住院量显著提升,外转率由62%降至18%;史美华推动妇产科微创技术应用,成功开展腹腔镜子宫切除等手术;李政为康复科引进吞咽评估、肺康复等新技术,创新性利用网络资源及循证医学方法(PDCA循环),助力康复医学科获批市重点专科。医院新建扩建急需科室9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38个,诊疗水平、人才队伍、健康管理、综合管理等多点开花,稳稳托起当地群众家门口的健康梦。
略阳县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同样实现多学科突破。南通帮扶专家陈卓带领神经内外科开展颅内动脉瘤、急性脑梗取栓、颈动脉支架等高风险脑血管病手术;贲腾带领影像科实施肺癌的根治性消融术;刘志云带领心内科从临时起搏器到永久起搏器植入,众多技术填补县域空白,让群众“足不出县”即可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成为现实。
三年耕耘,硕果累累,江苏省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陕西省医疗队持续投资金、强专科、引技术,累计开展516项新技术新项目、新建临床专科36个,编制床位数由1400张增加至1459张,固定资产由8.28亿元增长到10.3亿元,基本满足了当地县域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数字背后,是苏陕协作从“技术帮扶”向“共筑健康中国”生动实践的深刻升华。
管理革新:移植“江苏基因”,重塑医院筋骨
“帮扶不仅是技术,更要移植现代医院管理基因。”这句话揭示了帮扶协作的深层逻辑。
略阳县人民医院首任帮扶院长陈金亮创新提出“三化”帮扶理念——技术帮扶精准化、学科建设系统化、人才培养梯队化。现任帮扶院长陈卓更是将介入平台、介入诊疗技术作为重要突破口,推动医院实现“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医技临床化”的战略转型。目前,新获评汉中市临床重点专科4个,重点建设专科1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更荣获“全国PCCM规范化建设”二级优秀单位。
“植入江苏基因,激活内生动力。”岚皋县医院帮扶院长王海啸将淮安经验深度“嵌入”岚皋县医院肌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35项,修订《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核心制度72项;对接国家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针对短板指标定向突破;组建胃结直肠癌、肺结节、体重管理MDT,多学科诊疗成效显著;率先推出“互联网+护理服务”、80岁以上老人就医零等待等举措,群众满意度从2022年的88.7%提升至如今的95.6%。
丹凤县医院帮扶院长章文豪早早确定“强班子、保稳定、调结构、促增长”的十二字发展方针,推动流程再造,修订82项制度,极大提高就医效率;新设学科办与医管办,推动“五大中心”通过验收,胸痛中心获国家基层版认证;加速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实现了3级电子病历系统评级突破;推行“科主任南京轮训制”,124名骨干赴南京学习现代医院管理经验,进修带回18项技术,让管理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柞水县人民医院帮扶院长周万青引入南京鼓楼医院管理模式,引进20余项先进的管理制度,以集团医院标准进行管理和建设;坚持智慧赋能,建成商洛市首家互联网医院,心电“一张网”覆盖全县,1万余例远程诊断让村民在乡镇就能连线江苏专家,县医院加入南京市远程影像会诊平台,实现家门口影像检查、三级医院专家精准报告,在商洛地区率先实施影像“云胶片”服务,不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联合丹凤县医院建立共享互补式精准医疗帮扶体系,共建会诊绿色通道,补齐两院业务短板,满足两县群众就医需求。
紫阳县人民医院首任帮扶院长钱丰带领团队引入PDCA循环、创新管理举措,修订67项管理制度、23项标准操作规程,帮助医院构建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搭建远程会诊及影像平台,对接后方医院资源,实现远程影像会诊、病理会诊、手术指导常态化,突破时空限制提升服务能力。从患者需求出发,购置摆渡车解决就医交通不便问题,通过流程再造缩短就诊时间,让医疗服务更具温度。
三年来,各帮扶团队锚定制度重构与管理升级,“带土移植”江苏医院的科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制定、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427项,培养管理人才,显著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利用信息化技术,帮助受帮扶医院建设信息系统,创建互联网医院,为县域医院注入发展新动能。
人才造血:“1+N”青蓝相继,“师带徒”薪火相传
在略阳县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一台由本地医生独立完成的脑血管造影手术正在紧张进行。监控屏幕上,导管在血管中娴熟游走,精准捕捉病变影像——这一幕,凝结着南通帮扶专家李林三百多个日夜的倾囊相授。“帮扶不是替代,而是要点燃本土医疗发展的星火。”李林独创“四维带教法”,培养出3名能独立完成脑血管造影的本地医生;尹卞宇在略阳推行“三维培养模式”,采用“术前预演-术中指导-术后复盘”的全流程教学方法培养年轻医生。
在岚皋县医院手术室,淮安帮扶专家手把手带教徒弟盛翔完成了安康市县级医院首例3D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县医院普外科团队已陆续开展腹腔镜经肛经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荧光导航下全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等高难度手术30多例,填补安康市技术空白1项、县级医院技术空白5项。
紫阳、丹凤、柞水县帮扶队员组成特聘授课团队,定期到县职教中心专业授课、手术示教等,安排医学生跟岗见习,探索医校跨界帮扶新路径;紫阳县帮扶团队创新推出“医教联盟”,源头育苗,走进中学开展医学职业规划课;柞水县人民医院与南京大学联合举办同等学力人员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规培班。
“专家走了,技术留下了!”在紫阳县人民医院,张明然手把手演示输尿管镜操作,“一对一”带教的张宗来已能独立完成前列腺剜除;邵华明将20年经验凝练成“手术图谱”,帮助杜义从持钳生涩到独立完成脑外伤手术,带领杨军在神经介入领域得到突破;薛春燕申请腹腔镜模拟设备搭建“练兵场”,让李清艳从畏惧腹腔镜到独立完成腹腔镜下双侧附件切除(三级手术)的蜕变,这些鲜活的案例,如同颗颗火种,印证“1+N”师带徒机制的生命力。
三年来,累计实施培训讲座998次、培训医务人员2.08万人次、师徒结对142对,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高水平医疗骨干队伍。“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带来新技术,更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略阳县人民医院帮扶院长陈卓这句朴实话语背后,体现的是江苏“技术输血+人才造血”的深谋远虑。
医疗惠民: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增强百姓健康获得感
“现在量血压比赶集还勤!”丹凤县龙驹寨的一位村民指着村卫生室的远程心电设备,笑呵呵地道出身边变化。这句朴实话语,正是陕南山区医疗惠民成效的生动写照。从智慧医疗下沉到健康服务入户,秦巴山区的健康防线日益牢固,百姓健康获得感真切提升。
智慧赋能,优质资源跨山越岭。丹凤县大力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影像中心实现12个乡镇互联互通。略阳县建立了市、县、镇三级联通的远程会诊中心、心电一张网平台,让优质诊疗资源“云端”共享。
服务延伸,健康守护风雨无阻。柞水县人民医院帮扶专家闻“汛”而动,第一时间奔赴防汛救灾一线,为受灾群众及时送去急需的药品和诊疗服务。丹凤县组织医疗力量定期深入山区,将慢病管理、健康讲座、知识普及送到百姓家门口,用专业与温情织密基层健康防护网,有效降低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实惠暖心,群众信任与日俱增。“以前孩子高烧只能往市里送,现在县里就能救命!”丹凤县医院儿科因此获评“患者满意科室”。岚皋县医院开设全县第一家零差价便民大药房(合理用药指导中心),实行免挂号服务,群众既可以得到专业药师指导,还可以享受开方、收费、报销一站式服务,服务人群超7万人次,提供药事咨询和指导9.3万人次,为群众节省资金140万余元,让“民生之盼”变成“民声之赞”。紫阳县人民医院开创的“苏陕协作”结硕果,“县域医共体”心连心服务模式,显著改善就医体验,获评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2024年度“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技术落地生根,服务跋山涉水。从智慧医院联通城乡,到义诊足迹遍布深山,陕南山区正以坚实的步伐,将“健康守护者”送到每位百姓身边,让医疗健康服务的温度与实惠,真正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日常幸福”。
健康是乡村振兴的底色,医疗帮扶是苏陕协作的深情答卷。自2009年起,江苏省10市52县先后派出78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陕西省10市56县72家县级医院,覆盖全部56个脱贫县,向每个受援县每年派出不少于6名医务人员,每年参加对口帮扶陕西省的医务人员达500余人。在苏陕两省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部门协同推进下,十六年时间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今这场跨越山海的健康守护仍在续写新篇,正如帮扶队员们所言,“我们终将离开,但技术、制度和情谊会永远扎根。”山海情长、接续奋斗,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已然生根,大家在秦巴汉水间为提升当地医疗服务能力、守护百姓健康福祉结下的丰硕成果,正在架起深化苏陕情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坚实桥梁;在平凡岗位上为筑牢健康中国基石贡献“江苏力量”创造的不凡业绩,将会成为东西部协作国家战略在卫生健康领域最生动、最具体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