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明 通讯员 叶子)初秋时节,定边县砖井镇孙坑村的玉米地绿浪翻涌,涌动着丰收的希望。村民齐海站在田埂上,看着农田尽头那座崭新的玉米烘干塔,高兴得合不拢嘴:“往年秋雨多,粮食干不了,容易霉变。今年有了赵书记争取来的烘干塔,心里可算踏实了。”
齐海口中的赵书记,是孙坑村第一书记赵蓉。
2023年,响应组织号召,定边县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赵蓉主动请缨来孙坑村驻村。这座拔地而起的玉米烘干塔,正是她带领乡亲破解玉米产业发展瓶颈,为村上干的一件大事。
孙坑村的3.18万亩耕地中,95%种着玉米,年产量超过2.2万吨。这些沉甸甸的“金豆子”,牵动着家家户户的生计。然而,丰收的喜悦常被阴雨天带来的霉变风险冲淡。
“必须给玉米找到‘保险箱’,尽快建成一座玉米烘干处理厂。”初来孙坑村,这个念头就在赵蓉心中生根。
想法虽好,落地却不容易。首道难关便是选址。赵蓉带领驻村工作队,从村民小组会到党员代表会,再到全体村民代表大会,耐心倾听大家的诉求,细致分析项目落地的综合效益和长远影响。
最终,村民同意将项目落在村东头的一块符合规划、交通便利的空地上。
为推动烘干处理厂早日建成,赵蓉几乎“钉”在工地上。她不仅对接施工方协调工程各个事项,还组织村里劳动力参与建设,为村民增加了一份收入。
今年3月,村民翘首企盼的玉米烘干处理厂拔地而起。这座由政府投资280万元、占地1万平方米(含6000平方米收储仓、3500平方米晾晒场)的现代化工厂,成了孙坑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这烘干塔就是咱的‘定心丸’。”孙坑村党支部书记张俊福算起了经济账,“以前卖湿玉米或青储,价格常常被压得很低,每吨少卖几十元。烘干后的玉米品质好、耐储存,客商抢着要,价格也上去了。按平均年产玉米15万斤计算,户均增收至少上万元。”
更让村民振奋的是,这座烘干塔的日处理能力可以辐射周边候场村、石圈村、徐坑村等6个玉米主产村,解决了小农户分散储存难、销售渠道窄的问题。
同时,通过提供烘干服务收取合理费用,该玉米烘干处理厂预计每年能为孙坑村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目前,赵蓉已对接多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谋划玉米压片加工等项目,推动孙坑村玉米从单纯的原粮销售向“种植—收储—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
产业要兴旺,基础很关键。玉米烘干处理厂建好后,运输这些“金豆子”,还得一条平整的道路。
修路成了要打赢的又一场硬仗。赵蓉奔走于镇政府、县级相关部门以及榆林市发展改革委、榆林市科技局,陈述修路的紧迫性和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总投资620万余元、总长11.43公里的通村组水泥路项目落地。
如今,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陆续建成,串联起羊圈洼村、王场村、赵梁村等村子,并延伸至火车站,打通了农业机械化作业、农资下乡和农产品外销等环节。
“客商的车能直接开到地头了。”张俊福说,“玉米、南瓜、西瓜运出去方便多了,成本也降了,以后销路就更宽了。”
今年的收获季,孙坑村村民有了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