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31年,他活成了山里娃的光

记镇安县木王镇栗扎小学教师马杰

31年,他活成了山里娃的光

记镇安县木王镇栗扎小学教师马杰

2025-09-05 21:47:09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通讯员 马平山 记者 姬娜)在秦岭南麓,距镇安百余里的高寒深山中,有一片被称为“山城西伯利亚”的土地——木王镇栗扎坪村。这里山大沟深,村落零星散布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褶皱里,一条蜿蜒的通村公路和一趟晃晃悠悠的班车,承载着山民对“出山圆梦”的全部期盼。

就在这偏僻山坳里,一所不起眼的乡村教学点——栗扎小学,已默默伫立多年。而让这所小学始终亮着灯的,是一位坚守了31年的“守山人”:校长马杰。

凭着对教育的赤胆忠心、对山里娃的深情,他潜心钻研、务实管理、真诚服务,在平凡岗位上收获了不平凡的认可:20余篇教学论文、设计获县市级以上奖励,多篇发表于省、国家级刊物;2007年当选木王镇人大代表,先后获评商洛市“师德先进个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更斩获“中国好校长活动实践奖”“马云乡村教师奖”——每一份荣誉,都是他“把心埋在山里”的见证。

投身乡村:20岁负笈入山,一生以校为家

1994年秋,20岁出头的马杰背着简单的行囊,踏进了栗扎小学。生于农村的他,早已尝过清苦生活的滋味,也深知山里娃对知识的渴望有多迫切。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超出了预期:校舍破败,办公条件简陋得连一张平整的备课桌都难找;他接手的五年级,20多个孩子大多穿着打补丁的衣裤,学费十有八九欠着。

但孩子们眼里的光,留住了他。那是对“山外世界”的好奇,是对“好好读书”的期盼,是最纯粹的纯朴。马杰暗下决心:“我要留下来,用知识的光,刺破贫困的代际循环,让这些娃能走出大山。”

那两年,他既是班主任,又包揽了除数学外的所有课程。白天上课、批改作业,晚上挨家挨户家访——不是催学费,而是了解孩子的家庭困境,帮家长算“读书的账”。终于,两年后小学毕业时,这个班没有一个孩子因贫辍学,会考各科成绩还冲到了全镇前列。

这一留,便是31年。从青涩青年到鬓角染霜,他把家安在了学校,把学校当成了家。

倾注爱心:把“刺头”教成“新人”,让每个娃都被看见

马杰常说:“充满爱的教育才会熠熠生辉。”1997年,他班里来了个特殊的孩子——小强。因家庭变故,小强寄住在亲戚家,缺少关爱,成了班里的“刺头”:上课捣乱、不写作业,浑身总带着一股“生人勿近”的倔强。

马杰没放弃。他让爱人把小强的破衣洗净缝补,亲手给孩子洗头理发,看着小强从“灰头土脸”变得清爽;自掏腰包买课本、铅笔,课后陪着他一题题补功课,帮他把落下的知识一点点“捡”回来;课余时间,他和小强在山间散步,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聊山外的城市,聊“好好读书就能自己选日子过”。 

几个月后,小强渐渐变了,上课坐得住了,也愿意跟同学说话了。可马杰的放心没持续多久——一天晚自习后,小强因饿极了拿了小卖部的东西,被店主扣住。

马杰赶到时,看到小强低着头,浑身发抖。听到“老师来了”,小强“扑通”一声跪下,哭着说:“老师,我错了,您打我骂我吧!”马杰蹲下身,轻轻擦掉他的眼泪,声音发涩:“是老师的错,没照看好你,让你饿肚子了。”

那天起,马杰索性让小强跟自己同吃同住:早上一起去操场晨读,晚上一起在办公室备课、写作业,周末带他去山里捡栗子、挖野菜。直到小学毕业,小强再也没添过乱,每门功课都及格了。

后来,小强虽没继续上学,却凭着一股韧劲学了门手艺,如今已成家立业,日子过得安稳。每次回村,他总会先去学校看马杰,他说:“没有马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

甘当人梯:手把手带教青年教师,不让学校“断了薪火”

2010年,马杰被任命为栗扎小学校长。肩上的担子重了,他最先愁的,是“老师留不住”的问题——因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教师像走马灯似的换,年年都是新面孔,教学质量难以稳定。“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心态;留不住人,就先教会人。”这是马杰对新教师常说的话。每来一位年轻教师,他都当成“自家孩子”带:从备课怎么抓重点、讲课怎么调语气,到改作业怎么写批注、课后辅导怎么找方法,他手把手示范,一节节听“试讲课”,一点点提建议。

2018年,一位特岗教师来到栗扎小学,起初因不适应山里的生活,几次想打退堂鼓。马杰看在眼里,白天陪他磨课,晚上跟他聊自己的经历:“我刚来的时候,比你还慌,可看着孩子们的眼睛,就舍不得走了。”3年后,这位教师不仅能独当一面,还因教学成绩突出,调入县城小学,如今已是省级教学能手。

“只要年轻人愿意来,我就愿意教。”马杰说,看着年轻教师成长,就像看到学校的“薪火”传了下去。

筑梦校园:举着吊瓶盯施工,让山坳里有了“小乐园”

在马杰心里,“让娃们有个好环境读书”,是比啥都重要的事。2010年4月,一场意外让他前额磕破,镇医院缝了6针后,他揣着药就往学校赶——当时全校的自来水工程正卡在关键节点,师生吃水全靠挑,是天大的事。

那段日子,他一边在村卫生所挂吊瓶,一边用电话敲定施工细节;遇上管线对接的关键环节,他干脆用木棍举着吊瓶,一瘸一拐地到施工现场盯进度。一周后,甘甜的山泉水终于流进了学校的水龙头,可他的伤口却因感染化脓,在额头留下一道疤。马杰总笑着摸那道疤:“这是给学校‘挣’来的奖章。”

从那以后,他“跑项目”的脚步更勤了:2011年借“校安工程”东风,建起当地第一栋教学楼;2013年跑遍镇、村,争取到资金硬化校门口140多平方米的土路;2014年装上太阳能路灯,让师生早晚走路不再摸黑;同年冬天,牵线城关小学结对帮扶,迎来8台立式空调和价值10余万元的教学物资,宿舍和办公室终于不再冷;2015年借“双高双普”契机,又争取到160余万元,扩建校舍、修起小花园、软化运动场地——曾经破败的栗扎小学,渐渐成了山坳里的“小乐园”。

汇聚微光:从“马云乡村教师”到“公益桥梁”,让爱走进大山

2015年,马杰成为“马云乡村教师计划”获奖教师。这份荣誉,没让他停下脚步,反而让他多了个身份——“山里娃的求助者”。他知道,单靠学校的力量不够,得让更多人看见栗扎小学的孩子。

他通过媒体牵线、朋友帮忙,一点点搭建起公益桥梁:“西部爱心公益社”来了,建起第一个爱心图书室;“同心三秦行公益中心”的郭军女士来了,从2018年起年年组织捐助,从未间断;西安的孙青、马云慧女士,李娟院长、刘银平医生来了,10多名困难学生、留守儿童有了一对一资助。

2024年秋天,在马杰的奔走下,木王镇6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孩子,都收到了装满文具和图书的爱心大礼包;12名困境学生,每人拿到2000元资助。这些年,经他手争取的公益支持,累计已超30万元。

马杰说:“我一个人的力量小,但能把外面的爱引进来,就够了”。

如今,木王山的风,吹皱了他的眼角,染白了他的鬓角,却没吹淡他对乡村教育的执念。31年扎根,他像一棵老槐树,把根深深扎在栗扎小学的土壤里,为山里娃遮风挡雨;他更像一盏灯,用自己的坚守,点亮了无数山里娃的求学路。


(编辑:李嘉诚(见习))

(责编:荆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