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夏明勤 阮班慧)金风送爽,文韵满庭。9月7日午后的西安曲江书城,一场以“北堓子”为名的文学盛宴——作家王昆散文集《北堓子》作品赏读会在此举行。
陕西省文学、朗诵、戏曲界的名流云集,与在场读者共赴一场兼具哲理启示、情感交融与心灵碰撞的文字之约,让钢筋水泥的都市空间里,漾起了一抹源自乡土、归于心灵的温润。
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穆涛、西安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严一宁先后致辞,言语间不仅盛赞王昆其人的敦厚质朴,更肯定其创作中对生活的赤诚与坚守。
随后,朗诵艺术家凌江、岳玲、孙凯、王芳、彭波、王东等六人轮番登台,将书中五篇散文化作耳畔的风景:或叙乡土草木,或忆故园人事,声线里的深情与文字中的真挚共振,让“北堓子”这方地理坐标,渐渐化作在场者心中共通的精神原乡。
文学评论家仵埂、杨乐生、张念贻与画家马河声一致认为《北堓子》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散文的叙事边界——王昆以新闻人特有的在场感,将滚烫的生活、温情的故事、有魂的人物熔铸笔端,既让乡土叙事饱含烟火气,又让都市反思不失锐度。“他的散文作品,就犹如他的人一样,既敦厚朴实,又不失冷峻中的睿智,沉稳中的灵性。”这般评价,恰是对《北堓子》“文如其人”的最佳注脚。
作为资深媒体人,王昆多年来奔走于城乡之间,深入生活一线,采写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新闻人物。在此过程中,王昆把那些触动心灵的感受和长久印刻在自己生命深处的情感体验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文学化的记录和书写。《北堓子》里收录的作品,不仅有乡土叙事的散文,也有在新闻采访之后撰写的随笔、述评、人物专访等。职业的敏感性,使他的文学作品始终彰显出在理念和思想层面不拘一格的精进和开掘。正如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所言:“《北堓子》里的作品,既有一个新闻人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和深情的体悟,又显露出一个作家在宽阔的创作视野之下,由文字带来的敦厚、冷峻、力道、温润之感。”
“北堓子”究竟何意?王昆在书中给出了答案:这是他出生地的原点记忆,是童年撒欢的“乐土”,是少年仰望苍穹、叩问命运的“圣地”,更是他写作的“精神根据地”。书中收录的篇章,恰是他从农村走向城市、在人生波折中实现自我嬗变的见证——有对家乡自然风光的细腻描摹,有对都市生活的理性反思,更有对人性、情感的深刻洞察。
尽管如此,王昆依然谦逊:“作为第一本散文集,它的局限与青涩显而易见,未来仍需以更多生活阅历与阅读储备打磨笔锋。”他坦言,文学创作需剔除新闻语言的格式化,还原文字本真的相貌;而他的文学理想,始终围绕两个追问:“文学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如何让作品彰显生命意识与忧患精神?”
赏读会虽已落幕,但“北堓子”的故事并未结束。它如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在了读者的心田——既是对一份乡土记忆的致敬,更是对一种文学初心的坚守。正如王昆所言:“只要痴爱在,坚毅在,前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