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薛凯)9月11日早晨6点多天还没亮。初秋的雨让古城西安凉爽了需多。此刻,已经85岁高龄的陕西秦煤集团董事长付宣亮,早早起床,特意穿了一件大红色的体恤,梳理梳理已经被岁月稀疏的白发。8点整,老人步履坚毅的朝公司办公室走去。今天上午他要在这里召开“两弹一星一艇”纪念传承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战友和当年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贡献一生的领导人的子女40多人共聚西安,忆往昔峥嵘岁月,铸“两弹一星艇”精神。让这种精神财富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与会嘉宾有国家领导人宋任穷之子、“两弹一星”精神传承联谊会会长宋京波,中宣部原秘书长官景辉,两弹元勋邓稼先之子邓志平,两弹元勋于敏之子于辛, 核工业档案馆原馆长杨连堂等。
付宣亮与“两弹一星”基地建设
上世纪60年代,为打破西方核讹诈、捍卫国家主权,党中央决定自主研制核武器。特种工程兵部队这支十万人的秘密大军,奉命开赴西北戈壁荒漠,为“两弹一星”“造窝”,即建设核武器研制、试验和发射的基础设施。付宣亮便是这支英雄部队中的一员。
当年的建设环境极其艰苦,在青海研制基地,战士们面临高寒缺氧的挑战,常“啃树皮、吃树叶、挖野菜,吃着夹生饭,住在干打垒”。他们用铁锤、铁锹、手推车等简陋工具,在冰天雪地里建起了原子弹生产总厂及一系列配套设施。
付宣亮和他的战友们,“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严格的保密纪律意味着他们的功绩长期不为人知,甚至退伍时也仅有一纸“知密鉴定”,要求终身保密。许多人将青春乃至生命留在了戈壁。
付宣亮与“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
退役后,付宣亮投身商海,成为陕西秦煤集团的董事长。但那段峥嵘岁月他从未忘记。在他担任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后,更是致力于挖掘、研究和宣传特种工程兵的历史功绩,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他多次组织老兵座谈会,深入山区慰问伤残特困老兵,让昔日战友感受温暖,共同传承精神。
在9月11日的座谈上付宣亮曾感慨道:“10万名工程兵将士用自己的青春、血汗和生命建起了三大基地,他们为新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认为,在“两弹一星”事业的“金字塔”中,著名的元勋和科学家是塔尖,广大科研人员是塔身,而8342部队和所有工程兵则是用平凡而伟大的生命为“两弹一星”铸就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