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陕西教师在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上开讲——在历史回响中读懂“中流砥柱”

陕西教师在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上开讲——在历史回响中读懂“中流砥柱”

陕西日报 2025-09-17 17:59:43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郭妍

“当‘九一八’的炮声,撕裂沈阳城头的黎明;当卢沟桥的硝烟,笼罩宛平城的上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民族危亡之际,谁能在硝烟弥漫中看清胜利方向?谁能在生死攸关前扛起民族大义?谁能在泥沙俱下时担当中流砥柱?”

9月16日,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的第二篇章“中流砥柱”在网上开讲。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思政教师梁寅子带领学生回望烽火岁月,叩问历史,探寻答案。

“九一八事变后,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出抗日救国强音!”随着梁老师的讲述,屏幕上呈现出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画面。课堂上,杨靖宇将军的后人向学生讲述杨靖宇“腹中满是树皮、枯草与棉絮,枪口仍对准敌人”的英雄事迹,让不少学生红了眼眶。

“离家还是少年身,归来已是报国魂。”梁老师的声音有些哽咽,“同学们,这是什么样的坚定?在东北抗联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英雄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为主题,分为小学篇“众志成城”、初中篇“中流砥柱”、高中(中职)篇“精神丰碑”和大学篇“大国担当”,从9月15日至18日每日播出一篇。

陕西教师主讲的初中篇“中流砥柱”播出后,在全省广大师生中引发了热烈讨论,产生了强烈共鸣。

“听老师讲杨靖宇将军的故事,我突然明白英雄不是有刀枪不入的身体,而是具有绝不向敌人低头的钢铁意志。我要把这种再苦再难信念不垮的坚强意志传承好,守好自己的‘阵地’。”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兴庆校区初二14班学生王胥燊说。

延安中学初二8班学生郝婉彤说:“当看到AI视频里延安的小朋友讲革命根据地的故事,我更加坚定了弘扬延安精神,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学习,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历史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前辈用热血铺就的路。我会铭记历史,把这份担当扛在肩上,做能撑起未来的少年!”西安市经开第一中学学生唐泽儒表示。

延安中学思政教师罗峻鹏观看后表示:“作为延安中学的思政教师,我要充分利用延安中学校史馆的红色教育资源,扎根革命圣地延安的红色沃土,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訾艳阳表示:“这节思政大课既是陕西思政教育成果的展示,也为我们用好红色资源、讲好抗战故事提供了范例。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红色教育,帮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以实际行动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得知陕西省承担了本次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的初中学段授课任务后,陕西省教科院遴选优秀教师成立备课团队,反复打磨,精心制作。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我们结合时政热点、国家大事,确定教学主题,设计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主题一致、内容连贯、层次分明的思政课,让各学段形成思政教育合力。”陕西省教科院思政教研员夏波说。

“这场思政大课活动令我终生难忘。为了上好有说服力的思政课,让历史事实成为思政引领的硬支撑,备课组专门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集素材,多次联合党史专家、纪念馆讲解员备课、磨课,力求让每一个历史事实有出处、有依据。”梁寅子表示,“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聚焦‘四史’教育,用心讲道理,用情讲故事,上有温度的思政课,引导学生汲取奋进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

(编辑:钟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