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王鑫剑)今年5月,西乡华辰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孙女士在向银行申请信用贷款时被告知,其纳税信用级别为D级,申请无法通过。孙女士急忙求助税务部门,原来是公司负责人名下另一家公司被评为D级,触发关联责任指标导致本公司纳税信用从A级降为D级。“连续两年都是A级纳税人,一个疏忽直接成了D级。”孙女士感慨道。“通过纳税信用修复绿色通道,我们快速将纳税信用级别修复到了B级,顺利解决了眼前的贷款危机。”
这样的“信用重生”故事正在汉中上演。随着纳税信用修复机制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及时纠错,撕掉失信标签,实现从“失信受限”到“守信受益”的转变。
“靠前服务”消纳税人疑虑
征纳互信是税收工作的生命线,更是信用修复的前提。在国家税务总局勉县税务局,一次看似平常的个税汇算辅导,却意外触发了纳税人对信息安全的敏感神经。
“需要我提供身份信息线上补税,会不会是骗子?”纳税人廖先生接到税务人员的辅导电话时,疑虑重重。这份在电信诈骗高发时代的合理警惕,折射出公众对信息安全的重视,也对税务部门规范服务和身份核验提出了更高要求。
敏锐捕捉到潜在“信任危机”,勉县税务局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电话解释,而是主动转变服务理念,跳出常规思维,提出陪同廖先生前往公安部门进行现场身份核验。在派出所的见证下,税务人员依规出示证件、说明事由,将征纳双方的互动置于公开透明的制度框架之下。这一“身份验证”行动,既是对精细服务的精准落实,更是税务部门运用法治思维、规范执法行为的生动实践。
“税务部门这种主动和严谨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温度与公信力。”疑虑烟消云散,廖先生高效完成了汇算申报。这场特殊的服务升级,是税务部门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靠前”转变的缩影,将潜在的“信任危机”转化为“安心办税”的信任支点,也为后续的信用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互信基础。
“绿色通道”助信用“重生”
“凭借修复后的纳税信用,我们不仅拿到1960万元贷款,还签下好几笔优质订单。”城固县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先生,道出了纳税信用修复对企业重生的关键作用。
振华生物的前身振华化工厂,曾凭借核心甾体化合物提纯技术在民营医药领域崭露头角。2018年,因决策失误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经营瘫痪,纳税信用一度跌至D级。2022年,企业破产重整获批,但D级纳税信用像一道无形的坎,让企业融资受限、市场拓展受阻。“去年一次重要招标,就因D级信用眼睁睁看着订单飞了。”市场部韩经理至今仍感遗憾。
“想要走出困境,必须要先修复纳税信用记录。”在回归经营正轨后,企业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问题。为鼓励纳税人主动纠正失信行为,国家税务总局城固县税务局组建“信用修复辅导”专班,对照信用修复指标详解申报、缴税、发票管理等环节要求,辅导企业建立了内部风险防控机制,纠正了失信行为。在企业提交申请后,立即开启“绿色通道”,经“初审+复核+终审”三级审核,仅用5个工作日,企业纳税信用便成功从D级修复至B级。
“纳税信用提级后,企业一下子气血畅通了!”财务总监陈先生的感慨背后,是2024年近90%的营收增长。
“量体裁衣”帮企业获信
“真没想到,一次资金周转困难导致的欠税,会让企业差点窒息。”汉中市茂源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郭女士回想起被降为C级纳税人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去年,受市场波动冲击,茂源公司业务减少,资金一时周转不开,便想着先过经营难关,税款晚点再缴。这样的心理很快带来了切肤之痛,公司因欠税被降为C级纳税信用。这一评级,成了后续融资中的“拦路虎”。
“信用降级后,银行审批明显谨慎了。”企业负责人郭女士坦言。企业陷入“经营困难—欠税降级—融资更难”的困局。
沉痛的教训让茂源公司意识到依法纳税、守护信用刻不容缓。他们迅速筹措资金,依法补缴全部欠税,主动寻求改变。国家税务总局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及时介入,开启“一对一”辅导模式,深度剖析欠税成因,量身定制整改方案,在确认符合纳税信用修复条件后,辅导企业进行资料准备与申报,高效完成审核。最终,茂源公司的纳税信用成功由C级修复至B级。
修复后的B级信用成为打开融资之门的钥匙,企业顺利获得银行贷款支持,资金链困局迎刃而解,实现了由“失信”到“获信”的蜕变。如今,茂源公司建立了税务申报复核制度,确保税款准时足额缴纳,更定下了“冲击A级纳税信用”的目标。
据统计,今年以来,汉中市税务局加大纳税信用复评、补评和修复,为10000余户企业完成了纳税信用的修复提升,成功帮助企业重塑良好信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