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夏明勤)秋意正浓,诗“艺”长安。10月23日,由陕西省雕塑艺术委员会、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万隆集团大悦城联合主办的“物性诗性:材质的多重叙事”当代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大雁塔广场西安大悦城艺术广场启幕。这场融合东西方文明元素的文化视觉盛宴,以材质为语言,探寻物性向诗性转化的艺术路径,在千年古都奏响一曲艺术与哲学的交响,为东西方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架起一座“艺术之桥”。

“长安”,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首无需注释的诗。研讨会伊始,主持人李文伟以一组数据叩开盛唐诗意之门:在曹寅编纂的《全唐诗》中,有超过一万两千首诗直接提及“长安”,另有两万余首与长安风物、人情、历史紧密相连,几乎占据全集半壁江山。这不仅是一组数字,更揭示了一个文明的核心密码——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其最高的审美形式,正是诗。而本次展览,正是对这一诗性传统的当代回应。
策展人墨白表示,长安的深厚文脉是本次展览的精神底色。诗,承载人、情与物。当诗歌吟诵不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时,艺术便肩负起延续“载道”与“言情”的使命。“物性诗性:材质的多重叙事”正是对此的深刻探索。艺术家们通过对木材、金属、泥土、纤维、光影乃至数字代码等材质的“拉伸、拼接、剥蚀、涂抹、萃取、塑造”,让原本“无我”的物性,焕发出“人”的温度与“情”的深度。这一过程是“创作”,而最终呈现的动人瞬间,便是“诗”。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艺术、学术、产业等多领域专家。万隆集团董事长任晓辉表示,大悦城始终探索商业与艺术的融合,此次展览虽小却精,是一次极佳的尝试。他期待未来不断优化,推动艺术与商业相辅相成,为千年古都增添更多文化亮色,也为艺术与商业的可持续、高品质共生提供新可能。

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陕西省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郭继锋从艺术本体出发,剖析参展作品在形式语言与材质探索上的创新。他强调,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艺术创作更应坚守人文内核,并不断开拓新边界。他特别提到艺术家魏兆辉,常年潜心创作,不分昼夜,其对艺术的执着不仅成就了丰硕成果,也形成了虚实相生、张力十足的独特风格。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非遗保护系主任张西昌敏锐指出展览的两大跨度:艺术家年龄跨度大、艺术形式涵盖广。他提出“根脉”之思: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中,本土材质与传统工艺的当代叙事价值何在?他认为,“物性”中蕴含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当代艺术应对传统怀有“温情的敬意”与“创造性的转化”。

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李黎从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化切入,认为艺术家对材质的每一次“拉伸”“涂抹”,不仅是物理动作,更是精神活动的痕迹,是“道”在“器”上的显现。

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会长于朔从区域文化战略高度指出,“物性诗性”的探索,正是讲好新时代“长安故事”、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艺术IP的打造,是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与经济价值的关键。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鹿印社社长李宪英则从设计与产业角度,探讨艺术如何通过设计融入生活,通过文创产品实现大众美育与商业价值的良性循环。

专家们的多元视角,使这场关于“物性”与“诗性”的讨论,超越了感性审美,深入文化传承、学术批评、产业发展与社会创新的多维坐标。
研讨会的第二个高潮,是艺术家们的发言。薛宏权大师的女儿介绍了薛大师的皮影作品,薛宏权作为陕西在世国大师之一的皮影艺术大师,他让古老的角色在光影下演绎着新的故事。艺术家王晶介绍了自己的蓝莲花系列作品,王晶的蓝莲花系列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办展,受到广泛好评。艺术家魏兆辉在发言中提到综合材料与空间叙事的关系,同时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感谢。刘馨潞在介绍了自己的琉璃和雕塑作品的同时,也介绍了未能到场的邰立平大师的作品,邰立平大师将传统年画的色彩与构图解构,融入现代视觉元素,使“门神”也能与都市对话。他们让传统的材质,发出了时代的新声。同时还介绍了未能到场的北京电影学院刘奕博的当代前卫摄影作品、李宗林的玻璃艺术和王悦溪、武文婷的珐琅彩作品。年轻的艺术家是一群在传统与当代、技艺与观念之间游走的探索者。他们的名字,与他们所代表的艺术实践,也是这次展览的坚实的核心。艺术家翟树仁不仅介绍了自己的壁画作品同时和专家展开了工艺美术如何坚守初心的问题讨论。艺术家何臻禹以壁画的语言诉说内心的风景,同时在发言中也向专家们探讨了自己创作中的困惑。

正是这些风格各异、路径不同的艺术家们,共同构成了“材质多重叙事”的丰富面貌。他们是个体,也是一个集体,是这场艺术实验的创造者与见证者。
本次活动联合西安大悦城共创共策,作为悦空间的首次展览,标志着大悦城扎根西安,对在地文化与非遗工艺之美的一次尝试与实验,更是文化+艺术+公共的有机链接,是在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商业与艺术交融体验的新模式。

“物性诗性:材质的多重叙事”展览与研讨会,是一次成功的跨界实验与研讨。它实现了多空间(美术馆与商场)、多元素(传统工艺与当代观念)、多形态(雕塑、架上绘画、工艺美术、装置等)、跨领域(艺术、商业、学术、科技)的深度融合。它试图证明,艺术并非象牙塔中的孤芳自赏,它可以走入人群,与日常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商业空间也并非文化的沙漠,它可以成为培育新锐艺术思想的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