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姬娜)10月26日,西安市青年路第二社区“看见孩子的优秀”亲子工坊第二阶段课程“手工编绳·共辫亲情”温情开课。张会主讲,儿童服务站张婕协同指导,他们以“编绳”为媒介,将技能传授与情感传递深度融合,让亲子在一针一线的交织中编织亲情,见证成长。



以“看见”为起点,重构亲子沟通视角
课程伊始,儿童服务站老师雷春霜围绕“亲子工坊的核心意义”,聚焦“家庭关系中的双向尊重”展开分享。她强调,家长的“看见”是孩子自信成长的基石:既要尊重孩子在选择中的独立思考,学会“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理解世界;更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无声表达”,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捕捉闪光点——或许是面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或许是尝试时的坚持,这些细节都是成长的“隐形勋章”。

她还提出“每日15分钟专属亲子时光”建议:家长放下手机与家务,孩子暂别玩具与屏幕,通过对话、游戏或共读,让陪伴从“在场”走向“走心”。


以“协作”为纽带,解锁成长多重价值
编绳环节,张会采用“理论讲解+现场演示+一对一指导”模式,从“平结”“吉祥结”入手,细致拆解绕线、打结、固定等步骤。彩绳在她指尖翻飞,瞬间化作规整绳结,引来家长与孩子阵阵惊叹。

然而实操中挑战频现:孩子因手部力量不足,绳结松散;家长急于求成,频频出错。张会巡回指导技法,张婕则蹲在孩子身边手把手示范,并轻声提醒家长:“别急,跟着孩子的节奏来,慢一点,也是陪伴的一部分。”
在老师的引导下,亲子组合逐渐找到默契。有的孩子主动提议:“妈妈,我来绕线,你打结!”展现出清晰的逻辑思维;有的家长在孩子沮丧时轻声鼓励:“我们一起拆了重来,妈妈陪你慢慢试!”用耐心化解畏难情绪。这不仅是一次手工学习,更是一场成长教育的实践——孩子在反复尝试中提升动手能力与抗挫折力,家长则在陪伴中学会用支持代替指责,用耐心代替催促。

以“作品”为见证,留存温暖成长印记
课程结束时,每组亲子都完成了专属作品。看着手腕上色彩斑斓的亲子手链,孩子们兴奋地向同伴展示:“这是我和妈妈一起编的!”家长们则纷纷拍照留念,脸上洋溢着欣慰。
这场活动实现了“技能培养”与“情感联结”的双重目标。对孩子而言,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兴趣被激发,在克服困难中收获“我能行”的自信;对家长而言,通过“慢下来”的陪伴,学会了更包容的态度,理解了“看见”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接纳不完美,发现闪光点;对亲子关系而言,每一个绳结都成为亲情的纽带,那些共同面对失误、互相鼓励的瞬间,化作童年里温暖的记忆,为成长种下“被爱、被看见”的希望种子。

以“真实”为底色,传递陪伴的力量
“以前觉得陪孩子就是看着他不闯祸,这次才明白,陪他一起‘犯错’、一起慢慢来,比啥都重要。我家娃编错了急得哭,后来自己拆了重编,那一刻,我觉得他真的长大了。”一年级乐乐妈妈感慨道。
“张老师说‘蹲下来看孩子’,我今天才算真懂了。孩子选了我觉得不好看的粉色绳,我本想换,他说‘这是公主的颜色’,成品戴上后,我觉得比任何首饰都好看。”中二班朵朵爸爸动情地说。
一位参与家长表示:“‘每天15分钟亲子时光’特别实用!现在我们会专门留出时间陪孩子读书、说话,真正让陪伴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