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石喻涵 马昭)10月26日10:30,杨凌农高会展馆外已经围满了人,记者邀请了两位特殊的“逛展伙伴”——正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留学的江哲和明小林。他们一人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另一人来自哈萨克斯坦。

“原来农业展会能这么热闹。”刚走进c馆大门,明小林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展馆内人头攒动,各个展位前都围满了咨询的人群,空气中混杂着瓜果的香甜、茶叶的清香和粮食的醇厚气息。“我们国家也有农产品市场,但很少有这么大规模的展会,能把全国各地的特色都集中在一起。”江哲感慨。

非遗体验:十余分钟捏出了一只面人兔子
“快看那个!上面有金鱼,太精致。”顺着明小林手指的方向,一座高约一米的巨型面花作品出现在省妇联展位中央——面团被塑造成层层叠叠的“底座”,上面盘踞着鳞爪分明的“长龙”,龙身缠绕着饱满的“元宝”,旁边游动着摆尾的“金鱼”,还有红彤彤的“苹果”、盛开的“牡丹”点缀其间。
“这是用吃的面粉做的?”江哲忍不住伸手轻轻碰了碰“龙鳞”,指尖传来面团特有的柔软质感,他惊讶地睁大眼睛,反复确认后才敢相信,“我们国家也有手工艺术品,但从来没想过‘吃的东西’能做成这么大的作品。”

正在展位上整理工具的非遗传承人惠相楼介绍:“这是我们8名手艺人花了20多天赶制出来的,杨凌农高会是它的‘首秀’。”他指着作品介绍,“龙代表吉祥,元宝象征财富,金鱼寓意年年有余,苹果是平安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国泰民安’的好兆头。”
听到“国泰民安”四个字,明小林立刻拿出手机搜索翻译,弄懂含义后连连点头:“太有新意了。用传统手艺表达对国家的祝福,这种方式很特别。”
见两人兴趣浓厚,惠相楼的妻子递过两块面团:“来,试试捏个简单的。”她拿出工具,手把手教两人入门,“第一步,把白色面团放在手心,像揉汤圆一样滚圆,这是兔子的脑袋。”明小林学得认真,双手捧着面团来回揉搓,可面团总不听话地粘在掌心,他急得直咧嘴,“它好像在跟我‘捉迷藏’。”

江哲则拿着粉色面团琢磨起来,按照指导将其搓成细条,再切成米粒大小的小块:“这是兔子的眼睛和鼻子,对吗?”他小心翼翼地把粉色小块粘在白色“兔头”上,又用剪刀在面团两侧剪出三角形的“耳朵”。
十余分钟后,两只形态各异的面人兔子便完成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手工面人,必须带回去当纪念品。”

惠相楼告诉两人,澄城面花不仅是节庆时的“吉祥符号”,如今还成了当地的“文化名片”。江哲听了眼前一亮:“我们国家也有手工刺绣,要是能像这样做成产品,肯定也能受欢迎。”
从苹果到猕猴桃 解锁“中国味道”新认知
离开面花展位,一阵浓郁的果香扑面而来,两人循着香味来到宝鸡展区。展台上,红彤彤的苹果堆成小山,黄澄澄的猕猴桃摆成方阵,还有瓶装的苹果醋、猕猴桃汁整齐排列,工作人员正拿着切好的水果邀请大家品尝。
“苹果!这个我认识!”明小林一眼就认出了展台上的红富士苹果,他拿起一个掂了掂。工作人员递过一块苹果果肉,他咬了一口,“哇,好甜!果肉很脆。”

江哲则被旁边的猕猴桃吸引,展台上的猕猴桃有绿心、黄心、红心三种,切片后像彩色的宝石。“我们国家的超市里也有猕猴桃,但只有绿心一种。”他拿起一块黄心猕猴桃尝了尝,“像蜂蜜一样。”工作人员笑着介绍:“这是我们培育的新品种,糖度能达到18度以上,而且耐储存,运到你们国家也能保持新鲜。”

跨国情缘:从“异乡客”到“中国迷”
逛展间隙,两人分享起各自的感受。展位角落,几顶色彩鲜艳的羌族虎头帽引起了两人的注意。明小林拿起一顶戴在头上,虎头帽上的刺绣栩栩如生。“这个帽子好可爱,是给小朋友戴的吗?”江哲掏出手机,帮他拍下这有趣的一幕。工作人员介绍,虎头帽是羌族的传统服饰配饰,不仅能保暖,还寄托着“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现在我们把它做成了文创产品,很多游客都会买回去当礼物。”

“在中国,好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都有故事。”逛展途中,明小林忍不住感慨。
从太空种子到智能工厂 惊叹中国农业“黑科技”
“这个‘大颗粒’是什么?看起来像南瓜种子,但怎么这么大?”在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展位前,明小林拿起展示瓶翻来覆去地看。展台上,太空南瓜、太空辣椒、太空小麦的种子样品整齐排列。

“这是上过太空的南瓜种子。”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普研学部部长杨勇解释,“这些种子搭乘航天器进入太空后,会受到宇宙射线、微重力等特殊环境的影响,基因发生突变。回到地球后,我们再经过筛选和培育,就能得到个头更大、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的新品种。”
“那它结出的南瓜能吃吗?味道和普通南瓜一样吗?”江哲追问道。杨勇点点头:“当然能吃,而且口感更绵密,甜度也更高。去年我们种出的一个太空南瓜,重达400斤,不仅能吃,还能当‘观赏品’,很多景区都来订购。”

明小林掏出手机对着太空种子拍了一连串照片:“我要发给家乡的朋友看看,告诉他们中国的种子去过太空。”江哲则认真地问:“这种太空育种的技术,能用到我们国家的农作物上吗?比如我们那里的小麦和玉米。”杨勇说:“当然可以。航天育种技术已经在很多国家推广,只要找到适合当地气候的品种,就能帮助提高产量。”
如果说太空种子让两人感到“神奇”,那么智慧农业示范园的无人化植物工厂,就彻底让他们“叹为观止”。一层层银色的立体种植架上,机械臂沿着轨道来回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播种、移栽作业。河南科技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副教授马义东介绍:“这个工厂实现了从播种到采收的全流程智能操作,不需要人工浇水、施肥、除草。立体种植让空间利用率提升了,一年能收获14茬叶菜,产量也大大提升。”

江哲走到种植架前,仔细观察着叶片:“这些蔬菜不用晒太阳吗?”马义东指着顶部的LED灯说:“我们用LED植物生长灯模拟太阳光,根据蔬菜不同生长阶段调整光照强度和光谱,比自然光更‘精准’。而且这里的水和营养液都是循环利用的,一点都不浪费。”
说起自己来中国的缘由,江哲表示:“我家乡在吉尔吉斯斯坦,那里有很多中国企业,我觉得在中国能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未来也有更多工作机会,所以一年前决定来中国留学。”

这次逛农高会,江哲最大的惊喜是在国际展区看到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展位:“展位上挂着我们国家的国旗,还有民族服饰和手工地毯,我一下子就觉得特别亲切。遇到了展位上的同胞,我们用家乡话聊了一会。”
对于未来,江哲有明确的规划:“毕业之后,我想把中国的城市建设经验带回家乡,也想在这里安家落户,因为我已经爱上了中国的生活。”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明小林,对中哈两国的民间交往变化感触颇深。“两年前中哈两国实施免签政策后,来中国旅游的哈萨克斯坦人越来越多,去我们国家的中国人也多了起来。”明小林说,去年暑假他回国时,一天就能碰到三四个中国人,“他们知道我会中文,还请我帮忙翻译。”
明小林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攻读工程管理专业,选择这个专业,正是看中了中哈合作的广阔前景:“现在哈萨克斯坦有很多中国企业,参与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我学好这个专业,以后就能和中国企业合作,成为两国沟通的‘桥梁’。”

这次农高会之行,让明小林对中国的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我觉得农业就是种地、没想到还能有这么多科技和创意。”在哈萨克斯坦的展位上,他看到了从小吃到大的巧克力和饼干,“特别亲切。我也想把中国的好东西带回哈萨克斯坦,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不仅有高楼大厦,还有很多‘乡村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