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踏入辋川镇哑呼岩沟,刚到沟口,一块石碑便映入眼帘,王维《鹿柴》中的诗句在此静静矗立。顺着峡谷蜿蜒而上,脚下清溪潺潺,两侧岩壁上的青苔在斑驳光影中若隐若现,谷内静谧得只能听见落叶飘零的声音,偶尔一声鸟鸣划破空灵,更添几分禅意,恰似王维诗中“空山”的意境。
当年,王维与挚友裴迪携手同游至此。裴迪在《鹿柴》和诗中写到:“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二人一唱一和,王维见空山幽邃而悟禅机,裴迪则从麋鹿踪迹中品野趣。王维与裴迪的友谊,是辋川诗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共享山水之乐,更在诗歌唱和中完成了精神的共鸣。
沿辋峪河顺流而下,便抵达了闫家村外的白石滩。一座石桥横跨河面,将河东河西的村落紧密相连。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写下《白石滩》时,王维已逾不惑之年,半官半隐的生活让他远离了仕途的纷扰,而这平淡而美好的场景,涤荡了他内心的郁积,让他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如今的辋川,虽无欹湖胜景,但王维的诗心早已在此扎根,让这片土地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方胜迹,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唐诗的故乡。
从鹿柴的幽深到白石滩的明朗,从欹湖的浩渺到今日的平川,每一次寻迹都是与诗人的隔空对话,辋川的山水,因王维的诗而永恒。
千年一瞬,诗篇如灯。当我们在青苔上看见返影,在河滩间想象明月,那位“诗佛”便从未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