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8时许,鸿杏林中药材市场的商户张军林熟练地掀开防潮布,党参、黄芪的药香扑面而来。“以前万寿路市场红火得很,全国各地的药商都来采买,称药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不像现在,几天都见不着个新客。”张军林眼中满是踌躇地说。作为全国17家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西安万寿路中药材市场曾是西北药材流通的“黄金码头”,创下过年交易额50亿元的亮眼纪录。可这份红火在2015年戛然而止——因城市更新需求,西安万寿路中药材市场启动拆迁,原本抱团发展的药商们被分散至雨润、贝斯特等多个市场之中。没了“万寿路”这块金字招牌,也没了往日聚集的人气,中药材生意一天天冷了下去,药商们在“离开与坚守”之间犯愁。直到2024年底,“恢复万寿路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功能,建设专业化中药材综合交易(物流)中心”被写入《西安市中医药强市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像张军林一样的药商们,心里一下就“有奔头了”,大家都盼着跟老伙计们再聚到一块儿,给漂泊多年的中药材生意重新安个“家”。
秦岭本草的千年传承
在鸿杏林、贝斯特等中药材市场逛一圈,不难发现药商们总会把宁强华细辛、略阳黄精、宝鸡柴胡与商洛丹参等区域特色中草药,摆放在店铺的“C位”,这些带着秦岭印记的中药材,是摊位上最不愁卖的“硬通货”。“跟云贵、川广等产区相比,秦药的核心优势在于‘药性醇厚、成分饱和’,比如略阳产的猪苓,其有效成分麦角甾醇含量达0.14%,是《中国药典》标准的2倍。”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颜永刚的话,道出了秦药走俏四方的关键所在。
客商对“秦岭出好药”的信赖,早从千年前的长安就扎下了根。
秦汉时期,长安为京畿重地,秦岭孕育的中药材直接供应太医院,奠定了其“皇家贡药”的至高地位与品质追求。到了隋唐时期,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医药交流空前繁荣,秦岭是其最核心的天然药库,巨大的需求推动了中药材采集与早期栽培的规模化。与此同时,秦岭独特的地理气候,也为优质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养分。作为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山体高大,垂直落差显著,形成了从暖温带到寒温带的完整梯度式气候带,为喜阴的太白贝母、喜阳的连翘、喜湿的华中五味子等不同生态习性的中药材提供了精准的专属微环境。更关键的是,秦岭昼夜温差大,让中药材的光合作用更充分,极利于药用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苷类)有效药用成分的充分积累。
千年之后,秦药的故事在田间地头续写新篇。
在旬邑县马栏镇,陕西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们成了当地农户的“技术靠山”。“10年来,我们一门心思帮乡亲们种连翘,从免费送种子,到手把手教田间管理,每年最少要往山里跑五六趟。”颜永刚回忆道,种植初期,农户们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有的任由连翘枝条疯长,枝叶层层叠叠导致通风透光差,亩产不足80斤;有的怕错过行情早早“抢青”采收,结果药材有效成分不达标,卖不上价还坏了本地连翘的名声。看着乡亲们犯难,颜永刚带着团队走进田间地头,不仅手把手教农户疏枝、留壮的技巧,还设计了“地穴诱捕器”解决鼠害难题。如今的旬邑县,连翘种植面积已从零散的200多亩,长成了近3000亩的“黄金林”;每亩产量稳定在300斤,若按市场价计算,每亩年收益超4000元,比种玉米、小麦翻了三倍多。
三秦大地上中药材越长越旺,西安剑指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便有了最坚实的“沃土”。数据显示,陕西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71万亩,产量达114万吨,实现产值超166亿元。
药商们的坚守与呼唤
企查查数据显示,西安市中药材相关企业现存量已达1.5万家,稳居陕西省内城市首位;近十年来,该领域企业的年注册量呈整体上升态势,不难窥见这座城市中药材产业的深厚根基。
数据之外,更动人的是药商们对行业的坚守与热爱——记者踏入药香萦绕的鸿杏林与贝斯特两大中药材市场,聆听药商们讲述西安万寿路中药材市场的过往,在“摊位前满是人声的热闹、同行相互帮衬经营”的回忆里,真切感受他们对重塑市场的迫切期盼。
在贝斯特市场里,蓝田人寇兴旺是中药材行当里的“资深行家”,不仅经营着批发门店,还办了家饮片厂。他与中药材打交道的日子,要从1985年算起。彼时,寇兴旺离开了老乡的建筑公司,一头扎进了中药材买卖的行当,成了西安中药材市场变迁的亲历者。“早年大伙儿都聚在火车站周边做买卖。”寇兴旺告诉记者,当时太华路立交桥还没建起来,那片地方就是药商们的“主战场”——既有远道来的农户背着自家种的药材,也有从田间采购的客商,大家把药材往地上一摆,凭着嗓门吆喝,你问我答间,一笔笔生意就成了。
1986年,在“马路市场”摸爬滚打一年后,寇兴旺攒下了人生第一桶金。紧接着,他便跟着同行一起,搬进了康复路北头的“格子间”,正式加入三府湾中药材市场,告别了风吹日晒的流动交易。直到1990年,西安万寿路中药材市场成功获批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消息一传开,西安最早一批药商纷纷往万寿路市场汇聚,西安的中药材批发生意,也自此开启了长达25年的“黄金期”。
“万寿路市场最火的时候,有1000多家商铺,经营的中药材超1600种,啥稀罕药材都能在市场买到!”寇兴旺自豪地说,销售网络覆盖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及周边市县,“规模小的商户,一年销售额能有500万;大户更厉害,上千万都是常事儿;论名气,万寿路市场跟安徽亳州、河北安国那些全国知名的市场比,也一点不逊色!”
2015年,随着西安幸福林带改造的推进,万寿路中药材市场正式拆迁。原本抱团经营的1000多户药商,分散到雨润、贝斯特、鸿杏林等五个市场中。曾经由政府监管的中药材专业市场,逐渐被私人管理的综合性市场取代。
比起生意的红火,更让寇兴旺记挂的是老市场里的“人情味”——商户们自发组建协会,谁家孩子结婚、考上大学或是老人去世,都会组织探望;就算商户间因为进货、定价闹了矛盾,协会也会出面调解。“那时候,大家拧成一股绳,就算有竞争,也是一起把市场蛋糕做大。”寇兴旺说,万寿路市场拆了,就像“家”没了。
重塑专业市场的方向
从万寿路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鼎盛时期的“日均交易额超千万”,到如今商户散落在贝斯特、鸿杏林、雨润等多个市场,总数不足700户、商铺门庭冷落,西安中药材市场的“分散之痛”,成了药商们共同的焦虑。随着《西安市中医药强市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迎来冲刺阶段,如何打造一个让产销两端“满意”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成了检验政策实效、回应产业期待的必答题。
答案,就藏在药商们带着烟火气的建议里,藏在对亳州、安国等成熟市场经验的借鉴中,更藏在从业者对秦药产业未来的期许里。
“现在做买卖,检测报告得随货同行,我们把中药材寄到广州找第三方机构,光等结果就要一周。”寇兴旺的话里满是无奈,又忍不住畅想:“西安重新打造专业市场,要是能引入检测机构就好了——以后客户要检测报告,我直接带他去市场里的检测中心,当天就能拿到结果,这生意不就好谈了?”其实,安徽亳州早有实践,当地聚力建成国家级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数据获国家认可、国际互认,既筑牢本地市场的交易信任根基,也让亳州药企“出海”多了份底气。
走访中,药商们对重塑专业市场的运营体系,还有着“数据畅通、税务便捷”的双重期待。“要是能建个数据平台,靠信息化手段管着市场里药材的来源、去向和品质,还能实时更新交易货量、价格波动、质量标准等数据,这样买卖双方不用再猜行情、担心质量,打交道时都能更安心。”张军林建议道。另外,药商们也盼着新市场能设立常态化便民办税服务点,以“驻场模式”提供发票代开、优惠申报等“一条龙”服务。“商户们不仅少跑路,遇上税收政策疑问,或者怕有涉税风险,当场就能得到专业解答,业务办理和风险处置都在交易一线搞定,太省心了!”寇兴旺表示,新市场的规模至少要容下800户药商抱团经营,并延续老万寿路市场的政府监管优势,彻底扭转西安药商“单打独斗”的散乱格局。
漂泊十载,老药商们渴望的“热闹烟火”,终会在市场重塑中逐渐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