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君行》演出现场 受访单位供图
当渭水畔的刚劲邂逅婺江岸的温婉,一场跨越千里的戏曲对话在浙江金华热烈上演。10月25日、26日连续两日,西安易俗社“西部文化东部行”系列演出,携该社百年经典剧目《三滴血》及新排秦腔大戏《昭君行》登陆中国婺剧院。为期两天的金华站演出中,传统旋律唤醒乡音记忆,力作新戏圈粉异地受众——西安秦腔在金华,通过演出、“非遗传承基地”揭牌、与非遗婺剧共建等系列活动,谱写一曲陕西文化“走出去”、南北艺术“融起来”的秦音佳话。
当《三滴血》遇上“江南客”:
在秦声中读懂了西北情
作为西安易俗社的“镇社之宝”,乃至秦腔艺术“经典中的经典”,由易俗社在1918年创排的《三滴血》,已传唱107载。当得知该剧将在金华上演,闻讯赶来的戏迷提前多日已将戏票订购一空。
演出当晚,中国婺剧院座无虚席,甚至有观众从上海、义乌、台州等地赶来,很多人是扎根南方的西北游子。当“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的经典唱段从舞台上响起,台下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瞬间红了眼眶,不自觉地跟着轻声哼唱,随后越来越多的观众加入合唱,乡音交织着热泪,成为剧场内最动人的场景。“在千里之外的金华听到家乡戏,还能和这么多乡党一起唱,感觉心一下就回到了陕西。”从上海赶来的郝海波先生激动地说,这段唱词早已刻进每个西北人的骨子里,是无论走多远都忘不掉的乡愁。
而对于不少婺城当地观众而言,《三滴血》是一部生动易懂、精彩非常的西北大戏——剧中,生旦净丑各行当“人人有戏,个个出彩”,“五台县官太懵懂”等经典唱段韵味悠长,“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深刻立意,虽跨越百年仍发人深省,让现场观众读懂了易俗社百年前“启迪民智、移风易俗”的初心。
“虽然听不懂全部唱词,但能感受到秦腔的豪迈与剧情的张力,和我们熟悉的婺剧相比,别有一番风味,演员们的表演太有感染力了。”金华本地戏迷陈女士说,秦腔和金华婺剧都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希望秦腔多多来我们这里演出,让我们戏迷欣赏到更多辽阔苍劲的西北戏曲艺术。”
《昭君行》带来新感悟:
金华青年观众爱上西北声韵
如果说《三滴血》向南方观众展现了西安秦腔人对传统戏曲的坚守传承,那么此次在金华上演的《昭君行》,则诠释了易俗社“创新不丢根”的新时代作为——这部自2022年首演以来已全球巡演60余座城市、演出285场、斩获20项国内外大奖的创作,以全新的视角和呈现方式,让许多年轻观众读懂了昭君精神的时代内涵。
《昭君行》以“大历史观”重塑叙事,传递“各民族命运与共”的核心主题。在舞台呈现上,该剧打破传统戏曲的观演模式,采用沉浸式戏剧观演新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舞美结合,营造出大漠戈壁、长安宫阙等壮阔场景,让观众仿佛跟随昭君的脚步,完成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远行。
这样的创新模式,吸引许多金华年轻观众走进剧场。95后大学生李雨宸看完《昭君行》后直言“颠覆了对传统戏曲的认知”:“原来秦腔不止有高亢激昂,也能这么细腻抒情。舞台效果很震撼,昭君那种为了文明交流挺身而出的精神,特别让人感动。”
以“传统内核+现代表达”的创新形式,该剧让西北声韵在江南大地上收获了全年龄段观众的喜爱与认可。00后观众张明明被演员的表演和剧情深度吸引:“以前觉得戏曲离我们很远,但《昭君行》的故事节奏很紧凑,演员们的唱段和身段都很有力量,让我对秦腔和易俗社的实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秦腔婺剧携手共建
西安易俗社携戏开启跨越千里的“西部文化东部行”活动,不仅为金华观众带来了高水平的艺术盛宴,也引发了当地戏剧界关注。金华市文化学者赵毅评价道:“易俗社带来两部优秀剧目,《三滴血》与《昭君行》背后,是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追求,值得每一个文艺院团学习。”
演出期间,西安易俗社还与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举办了文化共建座谈会,并举行“西安易俗社·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非遗传承基地”揭牌仪式——这标志着秦腔与婺剧这两大中国非遗剧种,自此将在院团发展、剧目交流、人才建设、合作共创等领域开启深度协作,共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同精神内核,助力非遗艺术活态传承。
“通过与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同行深入交流,如何让传统角色更贴合当代观众审美、用年轻化语言解读经典故事,为我们剧目创作与传播带来了新启发。”易俗社副社长陈超武说。
“这是易俗社首次赴金华演出,秦腔与婺剧虽地域相隔、风格各异,但同为中华戏曲瑰宝,共同肩负着传承文化、浸润人心的使命。”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易俗社第18任社长、王昭君的扮演者惠敏莉强调,此次共建,不仅是两大院团在艺术道路上相互赋能,更是推动南北戏曲交融互鉴、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活力的实际行动,“‘西部文化东部行’绝非单向的文化展演,而是一次双向奔赴的文化对话。”
据悉,结束金华站演出后,西安易俗社还将携这两部经典剧目赴戏剧重镇杭州继续巡演,让“古调独弹”的秦腔魅力,在更多江南名城留下秦音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