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安 /正文

课本里的唐诗“活”了!

2025年10月28日 19:12:58 来源:西安晚报

“唐诗与长安”进校园系列讲座活动现场

在古都西安,唐诗正以鲜活的方式走进中小学校园。近日记者走访西安市多所学校,各校通过书画创作、馆校联动、课程融合、课题研究及高端讲座等多元路径,让沉睡在课本中的诗句“活”了起来,为“唐诗之都”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笔墨丹青:

诗画相融的意境转化

“书法让我们慢慢体会到诗里那种悠闲的感觉,写的时候好像自己也走进了秋天的山林。”航天城第二中学学生张怡萌在完成《山行》书法作品后如是说。日前,在该校举办的唐诗主题书画创作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学生们或凝神运笔,或挥毫泼墨,将“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苍茫山景和“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秋意转化为可视的艺术作品。

一位同学正用暖色调描绘枫叶,他告诉记者:“画完后,我再读一遍诗,感觉自己真的看到了那个画面。”这种跨艺术形式的实践,让抽象的诗歌意境变得可感可触,西安作为唐诗故乡的文化底蕴在青少年笔下得以生动延续。

校馆联动:

乡土文脉中的深度对话

近日,在杜甫曾生活吟咏的长安区杜曲街道,一场“唐诗进校园”活动正让学子与诗圣展开跨时空对话。“原来杜甫当年真的在我们杜曲生活过!”杜曲中心学校一位四年级学生听完杜甫文化艺术馆老师的讲解后恍然大悟。

据了解,文化专员带领孩子们追溯杜甫在樊川、杜曲的足迹,从“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到“朱门酒肉臭”的忧思,生动的讲述让诗圣形象愈发立体。少陵塬下,孩子们围坐诵读《春望》《绝句》,稚嫩童声与千年诗意在这片文化沃土上交融回荡。

该校老师介绍,依托“双减”背景,学校设计了读诗、唱诗、画诗、创诗等多元实践。教室后的“唐诗创意墙”上,贴满了学生的诗配画和“树叶诗词”手工作品,更有“校园小诗人”开始尝试创作:“杜曲的风,吹过杜甫的诗行,吹绿了校园的窗。”

课程深耕:

日常浸润中的诗意生长

“晨诵午读暮醒”成为航天城第四小学每日的诗意约定。清晨的校园里,一年级孩童正以清晰童音吟诵长篇唐诗,高年级学子则抑扬顿挫地咏叹《将进酒》等经典。

“我们不把晨诵当‘附加任务’。”该校语文教研负责人表示,“它被系统纳入‘真味语文’课程体系,强调‘真观察、真思考、真情感’。”这种“真味晨诵”不设限、不刻板,旨在借助晨光将经典种进童声,让文字温度融入成长底色。

社团活动则成为诗意的“深耕地”。学校为不同学段开设分层社团:低年级“小小吟诵社”学平仄、唱古诗;高年级社团则深入品析字句意境。记者在社团活动现场看到,孩子们或举办“吟唱会”将《春晓》谱成歌,或开展“诗配画”用色彩描绘“空山新雨后”的意境。

每年的“悦读悦享语文节”更是学校的“唐诗盛宴”。“飞花令”擂台赛上,“月”“春”“山”为令,学子们你来我往;“古诗情境剧”中,学生化身“空山访客”还原诗意画面;集体吟诵会则让全校师生声音交织,形成震撼人心的唐诗合唱。

课题引领与文化赋能:

深耕根脉 面向未来

为使唐诗学习更具深度,航天四小教师团队以“地域文化”为锚点开展课题研究。“跟着诗人游长安”课题带领学生追溯李白、杜甫在长安的生活轨迹,《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实践研究》则致力于将地域文化转化为语文实践养分。

此外,在陕西省西安中学举办的“长安新篇”文学大讲堂——“唐诗与长安”进校园系列讲座启动仪式上,学生代表集体吟诵《长安吟》,朗朗诗声让在场者触摸盛唐月光。随后进行的文化体验环节精彩纷呈:学生化身“盛唐诗人”演绎经典,书法社学子现场挥毫,《唐诗里的唐长安城》主题讲座带领听众“漫步”盛唐都城。

西安市作家协会向学校赠书,以书籍传递文化责任;西安市文联为学校授予“长安新篇”青少年文学创作实践点牌匾,标志着“唐诗与长安”进校园系列讲座正式启动,校地文化合作迈入新阶段。陕西省西安中学副校长胡杰表示,这是学校响应“文化兴市”战略的实践,将为学生搭建亲近传统文化的优质平台。

从笔墨书画到乡土寻根,从晨诵日常到课题深耕,西安市多所中小学正以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推动唐诗文化的校园传承。这些举措不仅让千年诗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更为“唐诗之都”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李嘉诚(见习)】 【责编:荆学慧】
秦闻客户端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举报邮箱:shxiwxb@126.com     陕西舆论环境违规线索举报:029-8224311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03    陕ICP备05001925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

新闻热线:029-82244483    邮箱:sanqincom@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

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