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大岗村农民诗人陈向炜。
记者 梁易炜文/图
10月29日,在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会场彩排现场,一位皮肤黝黑、双手粗糙的参会代表引人注目。他是来自富平县流曲镇大岗村的农民诗人陈向炜,笔名“麦秸”。聆听关于“乡风文明”的讨论时,这个与土地打交道的汉子心中翻涌着别样的情感。
“听到‘乡风文明’这4个字,我心里头先是一热,接着就想到了我们村。”陈向炜说,“我觉得乡风文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邻里间互帮互助的那份情谊,是红白喜事时全村人一起帮着忙活,是老人言传身教留给后辈的那些老理儿,是咱庄稼人骨子里的善良、厚道。”
生活中,陈向炜一手拿锄头,一手握笔杆。他说:“我首先是个农民,我的根一直在土地里。你流了汗,土地就给你回报,心里有了感触,笔下的句子就有了生命。农民和诗人两种身份在我这儿分不开。”
谈及诗歌在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陈向炜有着自己的见解。“诗歌可以滋养心田。”他说,“它就像村头那棵老槐树,大家习惯了在下面乘凉、议事。它就在那儿,给予人的是默默的陪伴。我希望用诗歌记录那些正在变化的和永远不变的东西——比如新修的公路、漂亮的房子,还有不变的乡音和邻里情。”
“文学守护的是乡村的‘根脉’。”陈向炜说,“我的这些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句子,能让在外面闯荡的年轻人记得住乡愁,也能让留守在村里的乡亲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谈到未来的创作计划,陈向炜说,村里准备做一个“艺术乡建”项目,他希望可以为此作些贡献。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之地、留守之乡、记忆中的故园。”陈向炜介绍,村里计划开辟一块地方,通过乡土文化题材作品,打造一个村民表达美好生活愿望的载体,撬动乡村发展的“文化杠杆”,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