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穿越青春 对话未来》——“双核驱动”铺就网络思政新路径

《穿越青春 对话未来》——“双核驱动”铺就网络思政新路径

2025-10-31 14:11:23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通讯员 李波 记者 阮班慧)10月24日至27日,西安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基地二楼大厅内,两座银白色移动录播仓静静矗立。没有聚光灯的追逐,没有主持人的引导,不时有大学生与辅导员推门而入——由该校易班发展中心打造的网络思政教育创新项目《穿越青春 对话未来》正在这里开展,这场以“时空对话”为核心的沉浸式实验,正悄然改写着思政教育的呈现形态。

作为项目实施的第二个年头,今年的活动实现了双重升级:不仅首次将全体新生辅导员纳入录制阵容,升级后的移动录播仓2.0更构建起“红墨传承与未来期待”双主题并行的育人内核。“红墨传承仓”里,校史中的红色故事与“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精神相互交织,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的深层联结;“对话未来仓”内,学子们畅聊专业深耕的蓝图、社团实践的规划与情感成长的期许,让红色基因的传承与青春理想的构建形成闭环。  

最动人的设计藏在录播仓旁的“未来信箱”。每位参与者都会手写一封信投入其中,这些承载着初心与憧憬的信件将被封存四年,直至2029年毕业季启封,成为青春纪录片的珍贵素材。这种“时间胶囊”式的创意,让思政教育突破了单次活动的局限,延伸为贯穿大学全程的动态追踪,让成长的轨迹可感可触。

“你如何看待师长和家人的‘唠叨’?”“大学四年,你想如何靠近理想中的自己?”在面向新生的录制提纲中,这样充满生活温度的问题随处可见。活动以“从迷茫到锚定”为主线,从“校训石的初印象”到“生涯规划的落地”,再到“理想爱情的模样”,层层递进的设问让思政教育走出理论说教,融入青春成长的真实语境。  

针对辅导员群体的访谈则更显深度,聚焦“职业初心与育人哲思”搭建对话框架。新任专职辅导员需回应“职业选择的契机”与“理想师生关系构建”的追问;2+2辅导员要梳理“两年任期的特殊规划”与“短暂陪伴的深层意义”;资深辅导员则在“改变教育观的瞬间”“最牵挂的学生案例”的回忆中沉淀育人智慧。“是否曾后悔选择这份职业?”这一尖锐提问,打破了单向度的“奉献叙事”,让思政工作者的真实情感与职业思考得以鲜活呈现,也让他们在镜头前完成了与未来自我的对话。

无人化录播模式的采用,成为技术赋能教育的生动注脚。录播仓内全程无需工作人员介入,师生通过自主操作即可完成录制,这种“去仪式感”的设计彻底打消了参与者的顾虑。截至10月26日,已有180余人完成录制,远超预期参与人数。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后期还将试行线上直播,通过VR技术巡展成果,并接入AI大模型实现跨时空自我对话,让新质生产力真正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

依托“学生画像平台”,项目将四年追踪记录与数据分析相结合,对参与者的学业发展、社会活动、情感认知等进行动态研判,推动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型。这种技术与理念的双向奔赴,为高校思政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从主题MV《时光对话》与先导片营造的情感共鸣,到双仓录制的即时互动,再到四年追踪、纪录片制作与“对话之星”评选构成的长效机制,《穿越青春 对话未来》已从单一活动成长为可持续的思政品牌生态。在这座没有讲台的思政课堂上,学生既是诉说者,更是自身成长的见证者与书写者。

“参与录制时,我不仅在给学生提建议,更在思考如何当好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化工学院辅导员蔡雨初的话道出了许多同行的心声。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4级学生张静涛已是第三次参与录制:“每次面对镜头都是一次自我审视,去年立下的flag正在慢慢实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5级学生杨逸茜则对“未来信箱”印象深刻:“投信的瞬间,仿佛把青春的期许妥帖安放,这是和未来的郑重约定。”  


这场思政创新实践,是西安科技大学“红墨育人”理念的生动落地。近年来,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起“价值引领—技术赋能—生态协同”三位一体的网络思政新格局,打造出《向上吧,青春》《听见成长的声音》等多个特色品牌。这些成果先后斩获教育部、中央网信办等各级嘉奖,被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平台广泛报道。

未来,西安科技大学将持续深化思政教育创新,在新质生产力赋能网络思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青春成长的“导航仪”与“营养剂”,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西科智慧。

(编辑:吕媛媛)

(责编:荆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