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安塞腰鼓亮相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村BA”群众体育交流活动。
随着一声,“有请安塞腰鼓”,头裹白羊肚手巾的腰鼓手腾跃、踢踏、击鼓。从登上北京鸟巢舞台,到亮相苏超赛场,再到为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拉开帷幕,刚劲雄浑的鼓声从黄土高原一路敲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安塞腰鼓,这门流传2000多年的古老艺术形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圈”。
然而,在一次次惊艳亮相的背后,安塞腰鼓也面临传承断层等挑战。11月1日,《延安市安塞腰鼓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近日,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等,了解《条例》如何为这门非遗提供法治保障。
■ 传承路上面临新考验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据考证,其起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最初作为军事信号和鼓舞士气的活动,活跃在黄土高原。
“安塞腰鼓曾是古代边塞将士手中的战鼓。随着时代变迁,安塞腰鼓逐渐融入民间,成为百姓庆祝丰收、欢度节日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10月27日,延安市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工作人员高舒琪说。
1996年,安塞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安塞腰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会打腰鼓。”这句流传在当地的俗语,反映了腰鼓在这片土地上的深厚根基。
然而,在社会文化消费方式多元化的冲击下,安塞腰鼓的保护传承发展面临新考验。比如,安塞腰鼓娱乐性和新鲜感相对较弱,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喜爱;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承群体逐渐缩小……
面对这些挑战,安塞腰鼓如何保持生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立法守护非遗瑰宝
2024年10月,延安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调查研究、论证立项,启动立法程序。2025年8月,《条例》经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于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共21条,涵盖保护范围、政府职责、传承与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为安塞腰鼓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法律依据。
延安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白改雄介绍,《条例》并非简单的“圈地式保护”,而是强调“活态传承”,既注重对传统技艺、器具实物等核心要素的保护,又鼓励创新,支持安塞腰鼓进校园、进社区等,创新人才培育模式,鼓励传承人收徒传艺,让这项非遗真正融入当代生活。
《条例》第三条规定,保护传承对象包括与安塞腰鼓相关的技艺、实物和场所。其中,将“特有的民间习俗、传说和文化空间”纳入保护传承对象,旨在实现从“单一技艺保护”向“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的转变,确保安塞腰鼓作为非遗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
“《条例》第四条明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我们召集文旅、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定期研究解决安塞腰鼓保护传承中的重大问题,比如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一盘棋’保护机制。”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尚鹏浩说。
延安大学5·23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副教授王延雄表示,《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安塞腰鼓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将从过去以文化和旅游部门为主导、文艺工作者为主力的模式,转变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新格局,以法治力量守护传统文化。
■ 鼓声催动经济新脉搏
延安市安塞区冯家营村有246人会打腰鼓,是个“腰鼓专业村”。这里的腰鼓手不仅传承技艺,更靠腰鼓敲开了致富门。
腰鼓手人均月收入5000元,月收入过万元的“腰鼓家庭”不在少数。村民周志战和哥哥周志塞还创立了腰鼓演艺公司。
“一年到头在家待不了几天,演出太多了!一场能挣千把元。”周志战说,他的腰鼓技艺传承自父辈。
除了常态化演出,周志战还承接腰鼓传习培训工作。“不仅有很多学生娃娃来学习,还有很多成年人自费来学,学成了就出去演出挣钱。”周志战说,这两年已经陆续培训了近千人。
《条例》第十七条明确,延安市、安塞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安塞腰鼓保护传承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和社区建设中,建立健全符合发展实际的产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推动安塞腰鼓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延安市相关部门及安塞区通过“腰鼓进校园”“腰鼓进社区”“腰鼓进企业”等活动,建成3个腰鼓传习所,现有骨干腰鼓手1万多人,形成了学校、社区、乡村3个传承梯队。
2023年,安塞腰鼓被正式认定为陕西省级劳务品牌。
劳务品牌建设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是安塞腰鼓发展的特色路径。“我们正探索‘技能培训+文旅融合’的模式,让腰鼓手成为乡村文化代言人,同时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带产’的良性循环。”安塞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牛涛介绍。
安塞腰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海则说:“我们将按照《条例》要求,依法保护好、传承好安塞腰鼓,把安塞腰鼓的声音传得更远,让更多人亲身体验并喜爱上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