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月七日,王艳在铜川市新区斯正街采访环卫工人。
铜川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艳
我是来自铜川市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记者节来临之际,那些与媒体老师一起探讨、打磨好新闻的场景,又一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去年7月,因参与陕西日报“逛夜市 品变化”主题策划,我加入了陕西日报通讯员队伍。也正是在陕西日报各位老师的点拨与启发下,我对主题报道有了更深的理解。过去,我常认为主题报道只需围绕时间节点与国家政策展开,而在一次次交流中,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主题报道不应止步于被动响应,而应转向主动发现——不是等事件发生才去报道,而是主动挖掘、预判、提炼、集纳那些值得被看见的趋势与故事。
这一思路的转变,在实践中开花结果。今年在完成夜经济“取景框”系列报道时,我并未集中分析宏观数据,而是走进照金与花月荟,通过多个场景切换,生动勾勒出铜川夜游经济“生态打底、非遗增色、消费赋能”的鲜活图景。稿件见报后,有读者留言“看得懂、接地气”。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捕捉,我的稿件与读者的连接也更加紧密。《商圈里的“升级版”夜市》见报后,不少读者表示要去开元路商圈亲自体验;《老人在家,有24小时看护》刊发后,有群众主动咨询社区的智慧养老服务。
这些回馈,让我更加坚信,新闻不仅是记录,更是点亮关注、引发共鸣的灯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