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夏明勤 阮班慧)11月10日,由中信出版集团与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承办的《秦腔》新书发布会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圆满举行。发布会以“守护民族瑰宝、传播秦腔之美”为核心,用纸上艺术定格千年戏曲风华,为陕西文化宣传与非遗传承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晓刚,中信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炜,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安平,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总编辑周维军,陕西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副处长张彦锋,《秦腔》作者、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二级研究员丁科民,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西安演艺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西安易俗社第18任社长惠敏莉等领导嘉宾、业界专家、文化学者与出版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部承载着三秦大地文化基因的著作问世。

秦腔,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被誉为“中华戏曲活化石”“梆子腔鼻祖”,根植周秦沃土,兴于汉唐,盛于明清,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与质朴粗犷的表演,唱尽了八百里秦川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情怀,更成为流淌在陕西人血脉中的文化符号。《秦腔》一书正是对这一非遗瑰宝的全景式梳理与现代表达。

该书由丁科民执笔,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西安易俗社等权威机构支持下,历时五个月精心打磨而成。全书10万字,配图数百幅,分八大篇章,从脸谱、行当、剧目到声腔、历史、传承,系统解析秦腔艺术体系,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尤其注重面向青年读者的普及表达。

发布会上,陈炜首先以“出版人”与“戏迷”的双重身份,向到场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为本书倾注心血的丁科民先生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西安易俗社等支持单位致以诚挚感谢。“中华文明延绵不绝,非遗是最生动的载体。”他表示,秦腔不仅是舞台艺术,更是一部活着的地方史。中信出版集团始终致力于出版有思想深度、有文化温度的好书,《秦腔》一书不仅是一部戏曲读物,更是一部兼具学术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综合文化著作。“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读者尤其是青年一代走进秦腔、理解秦腔、热爱秦腔。”陈炜透露,未来双方还将携手深挖周秦汉唐历史积淀、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红色革命精神传承等陕西特色资源,让更多中国故事走向千家万户、走向世界。

“一声秦腔震八荒,笔下乾坤韵味长”。安平在致辞中,盛赞秦腔作为中华戏曲瑰宝的独特魅力。“《秦腔》一书将回荡在秦川大地的苍劲腔调,化作字里行间的时代史诗,这不仅仅是对一门古老艺术的记录,更是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他们的坚韧、呐喊、爱与痛——最深刻的文学表达。”安平表示,《秦腔》的策划出版,是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与中信出版集团贯彻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与中信集团多元合作的文化成果,是跨国公司‘投资中国·选择陕西’活动的重要一环,也是出版企业跨省合作的大胆尝试。从最初的思想碰撞到如今的成果落地,离不开双方团队的密切配合。他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文化桥梁,让更多人了解秦腔、热爱秦腔,在市场上取得优异成绩,为秦腔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嘉宾座谈环节,丁科民详细分享了创作历程与创新亮点。他表示,秦腔作为“百戏之母”,其板式变化体实现了戏曲艺术的跨时代变革,清康乾时期曾盛极一时影响遍及全国。但当前市面上秦腔著作多面向专业团体,面向全国青年读者的普及性读物几乎空白,因此在省委宣传部及两家出版集团的关怀策划下,他接受邀约开展全新尝试。本书打破常规,融合学术与知识、古老与青春、传统与时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打造适合当代年轻人的“秦腔青春读本”,力求在让古老艺术走出专业圈层。

李梅表示,《秦腔》凝聚着太多人的心血。书里没有追求高深的理论阐释,只想以平实的语言、鲜活的配图,把秦腔的历史脉络、声腔韵律、经典剧目娓娓道来。“就像一位老友坐在炕头,把老祖宗的故事讲给后辈听。我盼着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让不了解秦腔的朋友愿意走近,让喜爱秦腔的同仁找到共鸣,更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愿意接过传承的接力棒。”

惠敏莉表示,该书能够作为众多年轻读者的“秦腔入门指南”,我们也计划将这本书融入课堂教学,完成“活化”实践,让静态的知识激发动态的共鸣,引导学生以及更多读者从理解与欣赏走向主动传播与传承。

最后,李晓刚、陈炜、安平与丁科民共同为《秦腔》新书揭幕,并向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赠书,现场掌声雷动。

(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供图)
现场,来自秦腔各行当的演员们身着精美戏服登台,生旦净丑的鲜明扮相与新书相映成趣,尽显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发布会场外的秦腔展台同样人气爆棚,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不少外国友人主动与青年表演艺术家合影留念,成为秦腔文化跨越国界、连接中外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