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王三合 记者 代泽均)11月13日,在西安市临潼区雨金街道任陈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旋耕机、气吹式精量小麦播种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将一粒粒饱满的小麦种子埋进土壤里。

这片1500亩的示范区,是临潼区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优技术的核心平台。通过选用丰产优质抗病品种,配套深松(翻)整地、合理播期、适量适墒适深播种、水肥微喷、机械镇压、绿色防控、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大幅提升,实现农田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天气越来越冷,我们与时间赛跑、抢抓农时,保证播种质量和播种进度。”任陈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负责人任卫权介绍,今年引进的高性能气吹式精量小麦播种机,可一次完成开沟、碎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播种工序,作业效率较传统机械播种方式提高3倍以上,作业精准度较传统播种方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任卫权的手机屏幕上,智慧农业物联网APP实时显示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数据,田间多个传感器和摄像头不分昼夜地守护着千亩庄稼。
“只需在手机App上轻轻一点,就能远程控制田间阀门,轻松管理农田灌溉。”在任陈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水肥一体化管理站,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与田间水肥一体机、气象站、病虫情监测设备等通过物联网远程操控,任卫权通过“云”科技、大数据,享受精准气象、遥感观测、水肥一体等智慧服务,“动手指”代替了“动锄头”。

任卫权说,面对今年多变气候的挑战,他的底气就来自科技这座“靠山”。今年夏天,任卫权的500亩小麦在高温干旱中创下亩均700公斤的产量。他感慨道,种粮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等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让他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种粮的甜头。

“通过示范区这套技术,今年从示范田产出的冬小麦和秋玉米,实现了精准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既省了成本,效果又好。”任卫权算了一笔账:化肥农药综合成本亩均节约100多元、粮食增产15%。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从做“体力活”到干“技术活”,从收成“看天”到增收“靠技”,科技改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方式。

雨金街道种植大户孙启学今年种植约350亩小麦,全程采用机械播种与无人机飞防。“以前种地全靠人工,费时费力,成本还高。现在好了!应用智能农机、精量播种机、水肥一体化滴灌等新技术,让种地更轻松、更高效,种出了‘科技范儿’。”

“区农业部门给农户安排了技术员进行现场指导,教我们科学种植和管理,这让我们对种粮更有信心了。”孙启学说。
今年,临潼区计划播种小麦面积53.5万亩,投入1000多台农机,组织100余名农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从秋种选种到冬季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确保农业生产技术到户、到田,及时协调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


“在严控播种质量的同时,今年临潼区推广‘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一促到底’的‘四补一促’栽培技术,提高播种质量,确保晚播不减产。”在任陈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来自临潼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农技推广员苏丹和同事正忙碌指导群众进行秋播,“今年冬小麦在整体晚播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引导农户和种粮大户落实适墒整地、药剂拌种、合理增加播量、增施底肥、适墒浅播镇压等关键技术措施,提高播种质量,加强晚播弱苗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植保无人机在低空精准穿梭,为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智能阀门有序运作,将水源精准送达作物根部;大型农机在田间高效完成耕种与收割任务……“十四五”以来,临潼区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43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36万吨以上,番茄种业智慧谷产业园建成投产,2023年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省首家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试验区创建名单,现代化、科技化的农业设备和手段已广泛应用于田间管理,科技助农愈加普及,种田也从“靠经验”变为“靠技术”“靠数据”。

“冬小麦播种以来,我们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各项服务和技术指导,从整地到播种严把每一个环节,及时解决村民在播种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小麦播种工作。”临潼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房浪涛介绍说,为了种好“饭碗田”,今年秋播过程中,临潼区不断优化小麦品种区域布局,大力推广小麦宽幅沟播技术、小麦降本增效“3335”集成技术模式,实施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整地作业,坚持农技、农艺相结合,为稳产高产提供了关键支撑。截至11月13日,临潼区已播44.7万亩,占应播面积的8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