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夏明勤)文艺赋能乡村,从来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悄然发生在三秦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一场场艺术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正以创意打破边界——田间地头搭起舞台,老手艺闯进年轻市场,沉寂已久的村落既守住了乡愁底色,又焕发出时尚新貌,村民的日子也跟着“潮”了起来、富了起来。
古村变身打卡地
秦岭北麓的终南山下,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的麦田,每到麦收时节便换了“模样”。金黄麦浪间,眉户曲子婉转悠扬,华县皮影戏光影流转,艺术家的影像作品里藏着乡亲们的日常,傍晚的“终南戏剧节”更是让麦田变成了热闹的露天剧场。这场连续举办6届的“关中忙罢艺术节”,让“收麦子”这件农忙事,成了村民期盼的文化盛宴,也让蔡家坡村从普通村落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艺术村。

在西安美术学院团队的助力下,村子以“艺术乡建”为抓手,在村道墙壁绘制创意墙绘,还建成了乡村美术馆、雕塑馆等文化场所,让艺术融入村落的每一处角落。省文联的“文艺春风”更是持续吹拂这里:2023年启动的“终南艺术季”上,“草坪音乐周”让村民在家门口聆听潮流旋律,摄影艺术展用镜头定格乡村之美;2025年,重大题材美术创研展在蔡家坡村田野间启动,艺术家们踩着泥土创作,让乡村本身成为艺术的一部分。随着文艺赋能不断深入,村子还发展出民宿、文创制造等多元产业,让艺术流量真正转化为发展增量。

文艺入乡的脚步,正从蔡家坡村走向更多村落。在黄河滩头的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全国唯一保存完好且仍在储粮的清代粮仓——丰图义仓,正经历一场活化蝶变。这座融合秦汉窖藏智慧与隋唐防洪技艺的古粮仓,曾长期作为“静态文物”存在,如今却成了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现场。春节期间,实景剧《对话阎敬铭》在此上演,清代名臣“穿越”巡游,讲述筑仓济民往事;国庆双节期间,粮仓变身“戏曲实景剧场”,大荔县剧团依托仓廪历史创排8个演出场景,从“阎公回乡”“筑仓选址”到“救火保粮”“粮安天下”,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阎敬铭筑仓的初心与智慧,戏服试穿、戏曲体验等互动玩法更让游客过足戏瘾。此外,大荔县图书馆还在这里举办中秋主题文化活动,将经典诗词、趣味知识与历史遗产相融合;常态化开展的“小小仓官”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实测仓顶排水系统、聆听光绪年间开仓放粮的故事,把“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千年理念种进心里。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古粮仓已成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供给的重要平台。
生活跟着“潮”起来
文艺的注入,彻底改变了三秦乡村的面貌。如今走进这些村落,青瓦白墙的传统民居间点缀着鲜亮的艺术装置;曾经闲置杂乱的空间,变成了兼具美感与功能的文化广场、绘本馆;村口老槐树旁,微型展厅陈列着非遗手作,乡土气息与现代审美和谐共生。
变化不止于颜值,更藏在村民的日常生活里。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如今多了新身份:有的成了农家院老板,靠着文艺村的名气招揽游客;有的化身“文创达人”,亲手制作的剪纸、农民画成了抢手伴手礼;孩子们在艺术课堂上学习绘画、戏曲,乡村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以前种地勉强糊口,现在开农家院、卖文创手作,年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鄠邑区村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丰图义仓的文艺转型,也让村民生活更有滋味。农闲时不再只是闲坐,家门口就能看专业戏曲、参与文化活动。粮仓周边兴起特色小吃摊、文创小店,不少村民借此增收。“真没想到老粮仓里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既了解了本地历史,又过了戏瘾!”村民王大叔笑着感慨。文艺让粮仓文化走出展柜,流淌在街巷、扎根于人心;而研学团队与游客的到来,更让村民真切感受到家乡文化的分量,自豪感油然而生。
从蔡家坡的麦田艺术节,到朝邑镇的古仓实景剧,文艺“潮”入乡的实践,正让艺术扎根泥土、传统拥抱潮流。三秦古村不仅留住了乡愁,更让每一位村民在文艺赋能中,过上了有颜值、有内涵、有奔头的美好生活。










